在市四医院心血管内二科病房,生活助理员胡卫飞(右)为86岁的患者罗桂英进行肢体按摩。无陪护病房在该院推行5年来,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点赞。
凡是有过家人生病住院经历的,都有“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切身体验——全家人陪的陪、护的护,有白天陪的、晚上看的,还得有人送一日三餐,真可谓全家总动员。家里人手不够,只能以每天上百元的价格雇请护工,成为医疗费之外不小的负担。
有没有一种方法,将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都交由医院,让家属的时间、精力得到解放?
长沙市第四医院就是湖南第一家敢于“吃螃蟹”的医院,作为目前省内唯一一家无陪护医院,该院推行无陪护病房5年时间,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点赞。无陪护病房是怎么推行的?近日,记者来到市四医院,一探究竟。
记者探访:在病房享受到星级服务和家的温暖
走进该院内科住院大楼,近400张床位全部住满,然而,整个病区安静整洁,丝毫没有医院常见的患者家属来往穿梭的情景。每一层楼的走廊上,一些患者在生活助理员的陪同下聊天、散步;每一间病房里,都很少见患者家属的身影,患者在安静的环境里接受治疗或闭目休息。生活助理员在各个病床前穿梭,为病人提供清洁、翻身、按摩等各种服务。
“阿姨,你中午想吃什么,好好想想,我等会帮你端上来。”在中医科病房,78岁的王莲英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卧床,生活助理员贺大姐一边帮她剪指甲,一边聊天。如果贺大姐不是穿着工作服,记者看着两人毫不见外,亲如一家的样子,会误以为她们是一对母女。
在心血管内二科病房,86岁的患者罗桂英因中风后遗症住院两年了,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生活助理员胡卫飞照料。用罗桂英女儿李晓玲的话说:“我和小胡早已姐妹相称,她对我母亲的饮食起居比我还了解。”
2013年罗桂英突发中风,在河东一家医院住院,李晓玲和妹妹白天、晚上轮流照顾。一段时间后,李晓玲也累倒了,血压超过220mmHg,起身就头晕目眩。母女俩都住院,一大家子生活完全乱了节奏,只好请了护工帮忙,每天140元的护工费难以承受。听说市四医院开设了无陪护病房,家人把罗桂英送了过来,每天只需交10元护理费,就可以得到生活助理员的全天候护理。而且生活助理员由医院和护理公司统一培训、管理,服务让人放心,家人要做的只是时常来看看、陪陪老人。
“小胡每天第一个帮我妈妈洗脸、梳头、翻身,协助大小便,再去照顾其他病情较轻的病人,比我们子女都做得好。”李晓玲说,母亲在这里享受的是五星级服务。罗桂英也连连点头,说:“和家里一样。”
倒逼改革:试点时医院一年补贴200多万元
可是,患者不知道的是,这项造福他们的服务却是医院“背水一战”的尝试工程。
作为市级医院的长沙市第四医院,前有省级医院,在医疗设施、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难以超越;“低”一级的县级医院,医疗硬件也不差,又享有地域、政策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刚上任院长的段晓明发现,其时的市四医院面临“夹缝生存”的困境,地处河西一隅,规模小、硬件设施较差。“当时500张病床从未住满过。”段晓明认为,医院要生存、发展,就要大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硬件不足管理补,技术不足服务补”就是发展思路之一。
段晓明分析,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家庭正演变为“4+2”结构。年轻人既要拼搏事业,还得照顾家里的4个老人,抚育后一代,“一手难摸三条鱼”。2010年,原卫生部首次作出规定,将病人的面部清洁、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适时推出无陪护病房,初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无陪护病房的推行,可以说国家有要求,社会有需求,医院有诉求。”得到消息的段晓明带队赴天津参观学习,回院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决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在湖南率先推出无陪护病房。
万事开头难。当时,医院内部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并不一致,其中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取消“个对个”的陪护,由院方统一安排、管理陪护人员,这笔费用谁买单?如果一开始就向患者收费,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而且省内没有相关的物价政策,收费不合法。于是,医院决定,一年付给陪护公司的200多万元费用由院方垫。
改革在争议声中上马,按照科主任、护士长自愿的原则,2010年在中医科和内分泌科试点,效果立竿见影。不少病人评价,“在无陪护病房住院,省钱又省心,专业陪护比家人照顾得更好”。患者的口碑是最好的广告,自试点无陪护病房以来,到中医科住院的病人需要排队等候。
试点时另一大难题是,医院病房原有数十名散陪,他们中很多人不愿归属医院和护理公司统一培训、管理,经过院方反复协调、做工作,他们体会到统一管理的好处,只要按质按量完成工作,每月能拿到3600元的稳定收入,公司还为他们买了保险。一段时间后,他们都争相把自己的老乡、亲戚介绍过来,陪护群体的素质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学历高、能力强的“70后”、“80后”。40岁的谭刚强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从事企业管理,回长沙照顾生病的父亲后,他感受到医院陪护工作的意义,自己也应聘到市四医院当了一名生活助理员。“工作无贵贱,我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谭刚强说。
效应彰显:门诊人数增幅在市属综合医院列第一
“赔本赚吆喝”的改革取得了实效。
2013年,该院无陪护病房推广到7个科室,获得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省市物价部门专门为该院出台了湖南第一个无陪护病房服务物价收费政策。今年,该院15个科室全部启动无陪护病房管理。
中医科护士长李燕说,他们科是医院启动无陪护病房试点的首批科室之一。试点之后,解决了病区内患者家属人满为患的问题,住院环境大为改善;很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按患者自请陪护至少120元/天计算,在无陪护病房住院只需要10元/天的陪护费,10天即可节省上千元。
用护理部主任谭哲红的说法是,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整合,由病人家属“都来做”,到现在生活助理员“一人做”;由过去病人家属“临时上岗”,到现在生活助理员“培训上岗”。不仅为病人家庭节省了财力、人力,也为社会节约了资源,维持了秩序。生活助理员由医院聘请的长沙福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统一培训、管理,管理严格,服务规范。去年,该公司收到患者的感谢信300余封。
按照物价政策,每位住院患者每天只交10元陪护费,就可得到衣食住行全方位照顾。社会效益显而易见,但经济效益从何而来?段晓明坦言,“无陪护”账面上是亏损的,目前医院每年仍需贴补100多万元,但由于这张闪亮的服务名片,地市级、省级医院纷纷前来取经,医院美誉度提升,病人回头住院率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通过特色品牌效应,带动了全院综合效益攀升。
从该院2014年年终数据看:出院人数由2009年1.6万增加至2014年3.2万,年平均增幅为14%;2009年500张病床,每天住院病人400人左右,2014年700张病床,每天住院病人达到1000人左右。业务、经营和员工待遇等各项指标均有增长。2014年,该院的门诊人数、出院人数和业务收入的增幅在市属综合医院中均名列第一。实现了医院小,贡献大,基础差,发展好,资源少,利用足,其中无陪护病房起到了“重量级”的作用。
对话:擦亮品牌,在可持续发展中服务更多患者
记者:在省内率先推出“无陪护病房”,医院得到了什么?
段晓明:“无陪护病房”对于医院的意义,不仅仅在经济和社会声誉方面,也在改革创新方面。近年,我院在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全成本经济核算、双向转诊、人才引进等方面打出“组合拳”,而无陪护病房的推出,则是直接面对医疗市场,找到了一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内部改革的契合点。
记者: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长,为什么敢于冒风险推出这种改革?
段晓明:在公立医院改革未完成、政府投入补偿政策未到位之前,公立医院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医院将在加大投入、加强陪护人员培训和管理、完善服务细节等方面不断探索,继续擦亮这块市民满意的品牌,让医院在可持续发展中服务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