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视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
(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杜家毫在绥宁指导工作)
(邵阳市委书记郭光文在宝庆公司视察)
(邵阳市市长龚文密在绥宁指导工作)
红网绥宁站讯 这是一方绿色的土地:境内山高谷幽,溪河密布,林海涛涛,风光旖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境内乌饭传情,笙声助兴,苗歌阵阵,傩舞翩翩,被誉为“巫傩文化”的活化石。
这是一方发展的土地:境内农业腾飞,工业崛起,林兴民富,社会和谐,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县”。
走进美丽绥宁,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38万绥宁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奋力“冲刺”。
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绥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全面小康”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发展、旅游优先、城镇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舒展绥宁“四大战略”的发展画卷,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直击眼球,收获硕果满枝的喜悦。2014年,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1.4%,年均提高4.81 个百分点;全县GDP达到69.05亿元,年均增长11.21%;全县财政总收入4.27亿元,年均增长1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亿元,年均增长22.49%;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47.11亿元,年均增长17.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9亿元,年均增长1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22元,年均增长10.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2元,年均增长8.15%……
一路辛勤耕耘,一路春华秋实。这七年,是绥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是绥宁发展条件大为改善的时期,是绥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绥宁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短短七年,为绥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项目兴县: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绥宁是边远山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同时又是财政穷县,制约发展的因素多,加快发展的压力大。
“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越野车,政府就是发动机,政府部门就是车轮,项目就是有效载荷。项目越多、越大,发展局面就越活跃,项目质量、效益越好,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就越强。”绥宁县委书记唐渊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抓经济工作,按照向上争取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思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近几年绥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稳居全市第一方阵。2014年全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6个、主要建设项目37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达到63个,是绥宁有史以来实施和开工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一年。
路通百业兴。200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开展交通大会战的决定,全力解决影响绥宁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目前,包茂高速及长乐连接线、洞新高速关蒋连接线竣工通车,武靖高速公路绥宁段全面开工建设,建成或在建二级公路200公里,江万公路、长河公路基本竣工,寨黄公路顺利推进,黄坪公路和3条旅游公路近期开工,乡乡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基本实现,未来三年将实现县城和50%的乡镇半小时上高速、二级公路覆盖60%以上乡镇,成功融入邵阳、桂林“两小时经济圈”和长沙、南宁、广州“四小时经济圈”,使绥宁交通区位条件发生质的飞跃。
此外,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座、中小流域治理项目5个、集中供水工程13处,实施农田综合改造项目区建设12个,覆盖面积近4万亩。片区开发和扶贫攻坚“整乡推进”工程已实施项目37个、完成投资1.03亿元。城乡电网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个、35千伏变电站3个、110千伏输电线路2条,实现了县域双电源外接。
“绥宁的发展,需要自力更生,更需要借助外力,争取政策扶持。”这不仅是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玉梅来绥宁工作三年的切身体会,更是绥宁各级干部高度认同的行动指南。
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在绥宁人跑项目、争政策的过程中得到生动诠释。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县五大家领导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成功争取到一批攸关绥宁长远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重大项目:
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生态功能区、高寒山区试点县、牲猪调出大县、制种基地县、小农水重点县等22项区域性扶贫政策和专项扶持政策相继落户绥宁,武靖高速、怀通和洞新两条高速连接线、中小河流域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省投资笼子并陆续实施,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12张国字号名片……。七年来,累计向国家和省市争取各类资金69.94亿元,国家投资额和投资力度是绥宁历史上最多、最大的时期。
生态立县: 牢牢守住绿水青山
生态是绥宁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绥宁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绥宁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战略首选,持续推进“美丽绥宁”建设,努力使绥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气更洁。
始终坚持少砍多造。商品材年砍伐量由2007年的34万方减少至目前的11万方左右,每年因此减少财政收入5000万、拉低GDP3.4个百分点,但累计增加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每年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以上,实施幼林抚育10万亩左右,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127万亩。
如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县委、县政府把重点放在调整林种结构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县共发展油茶15万亩,杨树32万株,青钱柳、绞股蓝3万亩,中药材6万亩,玫瑰花、金银花2万亩,高山有机蔬菜2万亩、水果5万亩,茯苓30万窖,食用菌600万袋,建成规模化标准生态养殖场5个,成功打破了“杉、松独撑天下”的单一格局。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一律停止新办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截至目前,县域规模工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节能改造和环保设施建设,未新增一家“三高”企业,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总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1400吨和1300吨。
为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坚持以碧水工程、蓝天工程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破坏环境,拆!屡整不改,关!污染水源,搬!近年来,全县先后关闭了4家老冶炼厂、1家小锰矿厂、1家水泥厂、8家非法“炼油”厂、38家小型竹木加工企业和所有小型造纸厂,绥宁山青、水绿、天蓝、气洁的美丽形象得到保持。
开弓没有回头箭。县委、县政府持续重拳整治非法采砂和非法造纸行为,2014年把其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九大专项整治行动之一,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组建联合执法队,以铁的手腕彻底取缔非法山砂采砂场19家、非法小型造纸厂25家,对公开竞买的6家采砂场责令停产整顿,并完成“天坑”治理1000亩。
工业转型: 大力培育替代产业
长期以来,绥宁工业是依赖木材加工和造纸、冶炼化工、小水电三驾马车,尤其是木材加工和造纸占到了整个县域工业的70%。随着林业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节能减排的严格实施,工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怎么转?转向哪里?县委书记唐渊认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现有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楠竹加工、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矿泉水生产四大替代产业。”
楠竹产业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楠竹产业基地发展到60万亩,竹林道建设突破1000公里,实现楠竹就地加工1000万根,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楠竹加工产值突破8亿元,实现税费4200万元,楠竹加工业吸纳就业人数、税收贡献度超过木材加工业。
新能源工业加速培育。目前,宝顶山风电项目一期全面开工,建成后将实现年税收2000万,全县风电装机量在25万千瓦以上、年税收可达亿元。高顶山、红岩坝风电项目正在着手修建测风塔,天冠宏泰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已开工建设,以风电、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工业正酝酿着绥宁工业的二次腾飞。
特色农产品加工突起。通过专业组织带、政府奖补、规划引领等措施,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30.1万亩,新发展纳金食品、中天农业、香港珠明、神龙金康、华宁药业等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金银花、绞股蓝、青钱柳、冬笋、粮食、花猪等主要特色种养业品种基本实现就地加工。同时,县政府与神农金康达成合作协议,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新模式。
矿泉水产业来势看好。全县已经探明的优质矿泉水日开采量超过5千吨,成为全省矿泉水产业重点县之一,正在全力组织进一步勘探和招商洽谈工作,有望打造一个年产矿泉水300万吨、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3亿元的新兴战略支柱产业。
湘商产业园加快建设。湘商产业园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达7.3亿元,完成一期场地平整324亩,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日供水1500吨自来水厂已开工,已有绿洲惠康、海螺云峰2家企业在建,洽谈引进企业6家。与此同时,袁家团楠竹产业园已成功升级为省级工业集中区,目前入园企业达到24家,园区工业年总产值达8亿元,年税收收入达到3000万。
技改扩改迎来发展春天。楠竹产业园绝大多数企业完成了技改扩改工程,银山竹业将竹子“吃干榨尽”,中集-佰龙竹木复合板产能翻了一番,丰源高档体育滑板产销两旺。目前,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至62家,其中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16家。
随着风力发电、楠竹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矿泉水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将在县域形成特色工业发展多点支撑局面,绥宁经济有望从根本上摆脱过份依赖林业的被动局面。
特色发展: 打造县域经济特色
绥宁作为传统林业大县,经济发展长期面临既要提速又要转型的双重压力。
“建特色城镇,兴特色旅游,办特色文化。”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着力实施差别化发展,积极培育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增长点。
围绕打造山水园林之城、苗侗风情之都、宜游宜居之地,县委、县政府全力加快县城开发建设。“一区二带三园四路”陆续启动或加快推进,县城少数民族风格改造和城市水景工程基本完工,“百亩湖面、千户苗居、万米文化墙”的恢弘景观基本成型,一座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初显轮廓。坚持组团开发、成片改造,罐头厂片区基本竣工,沿河西路、大公坪片区和酒厂片区已开工,园艺场和栗冲片区即将开工。小城镇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关峡、武阳和李熙桥三个示范乡镇加快推进,河口、联民、瓦屋、寨市等小城镇建设多点开花,全县城镇化率增至31%。
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优先开发融民俗文化与生态优势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前,国投创益实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黄桑康养休闲旅游区项目正在加紧对接,景区外围通道和景区间公路逐步打通,花园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和曲幽谷4A级景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逐步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更加机制化、常态化,苗族四八姑娘节节庆品牌越来越响,绥宁旅游越来越被天下人所共知。
打响“苗侗祖乡、生态王国”品牌,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县、世界文化遗产地。侗寨申遗完成了上堡侗寨河道建设和道路改造,改造沿线房屋400座、集镇街道1条。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山歌、“状元”3个长廊相继建成,完成了一台戏、一套书、一张碟、一套画、一首歌、一部电影和一支研究队伍,被评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正逐步走向活态化、商业化、阵地化。
改善民生: 建设实打实的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建成全面小康,不仅要看它的数据指标,更要由老百姓说了算。
“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应该是全县人民得实惠的实打实的小康。”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玉梅的话朴实却道出了38万绥宁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县委、县政府切切实实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七年来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到60.4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9.6%,老百姓热切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越来越触手可及……
春风化雨润绿洲,一项项惠民之举泽被城乡:
七年来,累计新增就业21405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类保险扩面至12275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至178164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增至70714人,新农合医疗保险扩面到282631人,城乡低保增至23156人,“五保”供养1624人,3495户享受了保障性住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0913户。
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22所、危房改造18万平米,新建了长铺四小和县城实验中学,启动了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县城学校招生工作改革,县城小学大班额、优质生源和教师外流、边远山区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教育发展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累计投入8.01亿元用于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条件,新建了人民医院医技楼和外科大楼、中医院住院楼、医技楼和综合楼及县急救中心,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不便的大难题。
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多次组织抗御雨雪冰冻灾害、山洪地质灾害和旱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区基本恢复了灾前水平,被评为全省抗冰救灾先进集体、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抗旱先进集体。
在全市率先建立县城综治维稳中心和乡镇民情服务中心,不间断开展“三联三送五促”、“进千家门解百姓难”、“党员责任区”、“幸福快车进乡村”等系列主题活动。近年来,群众对县委、县政府的满意度一直在省、市排名靠前,全县上下呈现出风正劲足、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安全生产去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七年保持全省先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三度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强县、依法治县、双拥等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38万绥宁人民正乘势而上,同心同德,推动绥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加力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行,浓墨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绥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