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5月21日报道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反映。古往今来,永州境内都有宗教活动存在。三国时期,道教开始传入境内;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境内;天主教于17世纪末开始传入永州;基督教则在19世纪末传入。
零陵古城东山之巅的高山古寺,河西三官殿,祁阳三浯圣地的天主堂,杜鹃花海之中的阳明万寿寺,演绎着永州古代宗教的多彩多元。
道教传入永州始于三国时期。西晋初,宁远一带已建有鲁女观,这是境内最早的道观之一。此后,道教在境内加快了传播速度。到唐宋时期,永州境内已建有多处道观。明清时期,道教在境内处于最盛时期。清光绪年间,境内有道观500余座,道士、道姑3000余人。
道教在永州境内传播过程中,先后修建了一批道观,著名者有鲁女观、九灵观、无为观、黄庭观、羊仙观、九疑观、何仙观、紫霞观、会真观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著名道士、道姑,如楚伯公、何仙姑、蒋晖、王真人、陀天等。零陵城区以南35华里的何仙观相传为唐代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得道之处。元代,修炼于零陵阳和山的道士王真人,对道学有较高造诣,元初对其修炼处赐观额“万寿宫”。
佛教在南北朝传入永州。南朝萧齐时,宁远境内九嶷山上已经建有佛寺——永福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隋唐时期,境内佛教有所发展,佛寺有所增加。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曾在唐贞观年间所建的龙兴寺西轩寄居。唐代大书法家怀素,自幼出家为僧,曾在永州绿天庵栖身。明清时期,境内佛教传播进入高潮。到清末,境内共建有寺庵476座,僧尼12348人,教徒1.93万人。
佛教在境内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名寺,如高山寺、文昌阁、万寿寺、塔下寺、九莲庵、甘泉寺、豸山寺、报恩寺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高僧,如唐代的绿天庵僧怀素、明代的阳明山寺僧秀峰禅师等。怀素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又是一代名僧,宋代《七百高僧录》有传。秀峰禅师系佛教禅宗临济派七祖,新田县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16岁时出家为僧。后至阳明山讲佛,并坐化于阳明山寺,有《阳明语录》传世。坐化后真身不腐,明嘉靖帝诏谥秀峰禅师,奉为阳明山万寿寺“七祖活佛”,使万寿寺成为境内香火最旺盛的寺庙。到清朝末年,阳明山寺的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大殿,两侧建有8栋大客房,能容近1000人食宿。
沿着零陵城区东山而上,在一片绿荫掩映之中,就可以到达佛教名寺——高山寺。高山寺,位于东山最高处,原名法华寺,总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是湖南省最具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著名禅宗古刹。据史料记载,高山寺始建于中唐时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原寺庙规模宏大,每至傍晚,金钟齐鸣,声绕全城,故有“山寺晚钟”的美称,为永州八景之一。
天主教传入永州的时间较早。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陆若色入境传教,至今已经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尤达理在零陵县傅家冲、祁阳大塘乾设立教堂,天主教便在永州境内逐渐传开。民国元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安仁佑在零陵县城设立中心教堂,外籍传教士渐渐增多,教友数目也日益增多。民国4至9年,天主教先后传入道县、祁阳、宁远、江华等县。民国14年,天主教设零陵监牧区,管辖祁阳、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华和新田等教徒。
祁阳三浯圣地的天主堂,1934年建成,欧洲哥特式建筑,由牌楼式正门、尖顶钟楼和穹顶经堂组成。她是湖南省现有最古老、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1995年被定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传入永州的时间为1903年。解放前,境内设有中华圣公会湘桂教联区、中华循道公会湖南教区零陵联区。解放初,境内有圣公会、循道公会牧师、传教士32人(外籍14人,华籍18人),教徒2592人。1964年全部停止活动。1982年后恢复活动。
徜徉在宁静的寺庙中,从斑驳的围墙上,从袅袅的香烟中,从僧人淡定的眉目间,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永州古代宗教不凡历程,经历过历史的洗礼,这里沉淀给后人的是厚重的文化。记者感叹道:在时光的流转中,永州之野这一神祕之地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永州古代宗教多彩多元的辉煌与变迁,但不变的是人们追逐幸福的心。(记者 彭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