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炼金” 桑叶黑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团结报
 
05-21 09:11

团结报5月21日报道  说起桑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养蚕。在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村民刘明岩却瞄准近年来桑叶茶越来越好的市场前景以及桑叶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不再局限于养蚕产茧抽丝,还开始利用桑叶生产茶叶———桑叶黑茶,谋划起用桑叶培养被人俗称为“金花”的冠突散囊菌,改变桑蚕产业传统模式,朝着利润更丰厚、市场更广阔的方向转型升级发展,带动村民一起从桑叶中“炼金”,共同致富。

5月7日,在刘明岩开发的蚕桑种植基地里,省桑蚕科学研究所专家正在进行蚕桑种养培训。乘着大伙休息的闲暇,刘明岩的妻子吴成菊特意拿出桑叶黑茶款待客人,桑茶散发出独特的清香,立即勾起大伙儿品尝的欲望。吴成菊告诉笔者,这些桑茶是以自家基地纯天然桑叶为原料,经自己初步加工后,由益阳安化一家黑茶加工厂精加工而来,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一定防治功效,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加工桑茶,是刘明岩发展桑蚕产业走出的一条新路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桑蚕一直是泸溪县一项传统老支柱产业,尤其在合水镇新桥、罩子坪等村,更是家家户户有着种桑养蚕的习惯。但因小农思想严重,产业意识不强,加之体制、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桑蚕产业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面临着荒废境地。今年54岁的刘明岩,在泸溪县合水镇土生土长,18岁就开始种桑养蚕,对桑蚕有着深厚感情,他也是一直执着地守护着这份产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着如何将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的观察,刘明岩总结出,以往村民各自为政搞家庭小作坊式桑蚕种养,没有统一的供种、统一的培育培管技术标准,所以无论是桑叶或是蚕茧,产量一直难以提高,蚕茧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收购价格低效益不明显,从而直接挫伤了大伙儿的信心,这是导致桑蚕产业止步不前甚至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再三思虑之后,去年5月,刘明岩牵头创立了泸溪县南方蚕茧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适宜当地种植的杂交桑树苗,流转山地,风风火火地在罩子坪村开发了500亩蚕桑种植基地。

成立了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基地,刘明岩便开始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基地向农户供种、供苗、配发养蚕工具,并免费开展技术培训负责技术指导,通过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桑养蚕,提高生产效益。

为稳定桑蚕种养大户,刘明岩将小蚕养到三龄之后才送给农户饲养,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刘明岩还承诺,所有桑蚕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如今,加上近年来蚕茧价格一路看好,村民种桑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基地带动的养蚕户由以前的10余户发展到了现在的60多户。仅去年,泸溪县南方蚕茧公司就投入270多万元,养蚕320多万只,带动当地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在家门口劳动致富,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

利用桑叶,通过微生物工程可以人工培养出俗称为“金花”的冠突散囊菌,具有清理肠胃、降血糖等多种功效,是制作黑茶不可或缺的成分,经济价值极高,目前每克市价接近900元。泸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桑树种植。据湖南省蚕研所蚕桑资源研究室主任、高级农艺师李飞鸣介绍,去年,通过省蚕研所蚕桑资源研究室实验对比以后得出结论,利用泸溪桑叶制作出的桑茶比平湖区和丘陵区的桑茶质量更好。

经过精心培管,刘明岩的桑树基地里树木长得是郁郁葱葱。站在绿意盎然的桑树林间,他信心十足告诉笔者,按照目前的长势,基地每一亩桑树能够产桑叶2500斤左右,在叶质比较嫩的时候养蚕,可产茧120斤左右,产值可达2500元到3000元。等到六月之后,开始采摘桑树老叶片制桑叶黑茶、培育“金花”,利润将更加可观。

瞄准泸溪独有自然优势条件,依靠自己亲手创建经营起的桑蚕种养基地,刘明岩又思考起了如何推动桑蚕产业纵深更好发展。去年,经过积极联系,刘明岩的泸溪县南方蚕茧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省桑蚕科学研究所,以及益阳市安化云天阁茶业制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桑蚕种养综合利用开发。

“在带动当地农户扩大种桑养蚕的规模同时,还要走‘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发展桑叶深加工,让桑蚕产业惠及更多父老乡亲。”展望未来,刘明岩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