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女医生救援尼泊尔 一周没洗澡
红网浏阳站
 
05-19 14:15

红网浏阳站5月19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罗时茂)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去地震灾区;第一次露宿街头,还是在人家皇宫前;第一次亲身感受地震,消停后还能马上睡着;第一次大热天一个星期不洗澡……5月17日上午,市银杏康复医院院长杨玲结束为期一周的尼泊尔震后救护回国。“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感觉中国的空气都舒服些。”

回到长沙,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湘雅附一医院——在尼泊尔一个星期照护了200多名异国伤员,而奶奶因病住院,她还是第一次去探望。

睡梦中遭遇余震两巴掌扇醒队友

5月13日零时,杨玲和队友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由于担心余震,只好临时从当地救援组织联系的宾馆搬出,一行人带着睡袋到当地的皇宫前打地铺。

当地时间凌晨2时,正在睡梦中,突然感到地下传来巨响,“人几乎都要被抛起来,感觉到处在摇晃。”她一骨碌爬起来,第一反应是马上向空地上冲过去。

可一回头,却发现睡在旁边的90后队友还睡得很沉。情急之下,她立马返回去给了他两耳光,把他扇醒,自己再跑出去时,却不小心摔倒,膝盖摔得淤青。

消停后,刚睡下不久,凌晨4时,再次发生余震。有了第一次经验,大家都条件反射爬起来、往外跑。

“房子是歪歪斜斜的,余震不断,到处是乌鸦叫。”杨玲回忆,第一次露宿街头,颇有些苍凉的感觉。而当地人则相当淡定,在空地上随便找个地方,把被子往地上一铺,裹着毛毯蒙头大睡,让人不得不叹服其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

“女汉子”们抬得动几百斤也盘得了头发

天亮后,当地志愿者卡宾把他们带到位于一座小山坡上的脊椎康复医院,一部分在地震中受伤的灾民被送到这里。

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伤者换药、做理疗、每隔两小时翻身、喂药、做按摩……此外,还要负责打扫卫生。“三班倒,根本闲不下来。”不仅没有空闲时间,还得主动加班加点。

由于伤员太多,一部分轻伤灾民被安排在室外的加床上。烈日当空,志愿者四处找来床单,用木棍支起为大家遮挡太阳。

余震过去后,为了让伤员更好地休养,她们又和英国志愿者们一起把伤员往刚腾空的室内转移。有的重伤员不能下地,也无法自己行动,只好连床带人一起抬,“三百多斤,我们个个都成了女汉子。”杨玲笑着说。

做晨间护理时,志愿者们发现伤病员的头发都非常散乱,整个人都显得没精神,便想帮他们梳头发。可去之前了解到在尼泊尔的风俗习惯里,随便触摸他人的头部是很不礼貌的,大家只好用肢体语言比划。

经过一番比划后,一位女士同意梳头发。心灵手巧的志愿者还帮她盘头发,吸引了旁边的伤员都主动过来,“一下子就忙不过来了。”

回国之后:异国照护两百多伤者,下飞机直奔医院看奶奶

5月17日上午,按照长期照护全国联盟的安排,杨玲一行结束尼泊尔震后救护回国。

在一周时间里,她们照护了200多位伤员,跟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临走前,志愿者们商量再为尼泊尔人做点什么,于是,杨玲趁着去当地小镇上采购物资的机会,把9位志愿者们拿出的一万多元人民币兑换成当地货币,捐给医院食堂,为伤员们改善伙食。

飞机在长沙落地后,她马不停蹄赶到湘雅附一医院——下飞机后,来接机的家人才告诉她,83岁的奶奶在她出发后,被送到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手术。

“奶奶,我回来了!”杨玲来到病房,向奶奶报到,并俯身为病床上的奶奶系上了尼泊尔带回来的手链——一条金刚菩提子,表达自己歉意的同时希望能给奶奶带来平安。

救援花絮:细心的照料一家人都看上了她

“尼泊尔人非常淡定,没有哭声,也看不到浮躁,都很淳朴友善,见到外人都微笑着打招呼。”或许是受当地人的影响,亦或是经历多次余震后习以为常,渐渐地,当余震来临,志愿者们也不再恐慌了,逐渐与当地人有了进一步交流。

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双方沟通并不太难。由于细心照料,她还被一家人看上,要她给没结婚的帅哥儿子做女朋友。“简直把我吓到了。”明白之后,她又开心地大笑。

倒是一旁的昆明志愿者连忙解释,“NoNoNo,她已经是7岁孩子的妈妈了。”

带去的火焙鱼成了最美味的食物

去尼泊尔之前,杨玲就做好了应对缺水的准备,带了大量湿巾,可她完全没料到当地缺水的严重性,“病人都没法擦身洗澡,我们更不会要水。”于是,在大热天,她平生第一次一个星期没洗澡。

为了对付吃不惯的尼泊尔菜,她带了足够十天的压缩饼干,以及临行前父亲特地为她准备的火焙鱼辣椒和剁辣椒。

就着白米饭拌辣椒,成了这一周里最美的食物。5月15日,医院向他们开放了厨房。于是,在肢体语言的指导下,第一次吃到了当地厨师做的中式蛋炒饭,配上她的火焙鱼和昆明队友的各种酱菜,这是他们来震区吃到的第一顿饱饭。

为了改善伙食,她们找到当地农家比划沟通,到田间采摘豆角,杨玲秀了一把厨艺,做了一道干煸豆角,“只花了两块钱。”被队友们誉为最便宜最难忘的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