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妹子参与尼泊尔震后救护
潇湘晨报
 
05-18 11:34

潇湘晨报5月18日长沙讯 5月17日,浏阳妹子杨玲从尼泊尔回到长沙,膝盖上还留着躲避余震时摔出的淤青。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去医院探望刚做完肠部肿瘤手术的奶奶,并给老人戴上从尼泊尔寺庙里求来的金刚菩提手串。

杨玲1983年出生,是一家康复医院的院长,也是湖南紧急救援协会下属浏阳公益救援队的成员。尼泊尔地震后,她向“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报名,申请去做灾后照护工作,此前,她曾参与过云南鲁甸震后救护工作。没过多长时间,杨玲的申请获得通过。

5 月12日,杨玲带着睡袋、压缩饼干和防蚊贴,飞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并到达距离加德满都约30公里的一个小镇。这里有一家国际援助的脊柱康复医院,“动手术的都是英国或荷兰医生”。她从事的震区护理工作,其实与平时做的没有太多区别:每隔2小时为伤员翻身,做全身按摩,喂饭……只是不能擦身洗脸,因为太缺水。

杨玲原本的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但因为余震不断,她和同事们要把200多名伤员从室内搬到室外,再从室外搬回室内,除开睡觉之外都在忙碌着。

杨玲曾在2014年参与过云南鲁甸地震的灾后照护工作。她的切身感受是,当时总能听到一片痛哭声,还有些灾民连续几天不说一句话。但这次在尼泊尔,她看不到忧伤的表情,人们总是双手合十,微笑着说“namaste”(尊敬和祝福)。

5月17日,下一批志愿者接替了杨玲和队友们。临离开前,杨玲和队友们把随身带的钱几乎全掏出来,合计超过1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食堂给伤员们改善伙食。

[惊魂一刻]

半夜经历7.5级余震

5月12日到达加德满都后,因为与“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对接出了点麻烦,杨玲和队友们只能就地休整。当地向导想带他们住酒店,但最后他们决定找个开阔的广场,用睡袋凑合一晚。

5月17日,杨玲回想起来心有余悸,觉得当时的判断实在太明智。那晚,乌鸦在寂静的夜里啼叫着,呱呱声吵得她睡不着。好不容易眯了会,突然觉得身体在摇晃,耳边传来呼喊声和口哨声。她意识到是余震,跟着广场上几千人一起跑,但又不知道该跑向哪里。

折腾了会儿,大家平静下来,杨玲身边年龄稍小的队员重新睡着。第二次余震紧接着来到,杨玲用两个耳光把小队员扇醒,鞋子都没穿,拿着护照包就跑……直到第二天,杨玲才得知余震强度达到了7.5级。她感慨,惊险得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

[温馨情谊]

当地人要给她介绍男友

杨玲几乎不懂英语,更不懂当地语言,因此交流基本靠肢体比划。不过,她也想了个好办法,在手机里下载翻译软件,先把想表达的话翻译给当地向导看,再试着向对方讨教一些最简单的尼泊尔语,比如“痛不痛”“用力点”等等。

虽然语言不通,但热情开朗的杨玲仍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先后有两次,当地病患说要给她介绍男朋友,逗得她哈哈大笑,赶紧通过翻译帮忙解释,自己其实已经是7岁孩子的妈妈。

杨玲在尼泊尔期间没有洗过澡,更没有喝过一口热水。因为吃不惯当地的咖喱,她一直在用从家中带去的辣椒拌白米饭吃。有一天,她教当地厨师炒了一锅蛋炒饭,再搭配浏阳的火焙鱼,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