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到平江 78年寻亲终梦圆
岳阳日报
 
05-15 14:38

岳阳日报5月15日讯 2015年的清明节这天,家住平江县安定镇白坪村陈家组的陈常初来到父亲陈彦山的坟前,深情地告慰父亲:“爸爸,您失散78年的姐姐一家终于找到了,这多亏了邮局的好心人帮忙,您现在可以放心了……”

这场长达78年的寻亲梦还得从2月20日正月初二说起。那天下午2:20,平江县邮政局安定镇支局门口,驶来了8辆重庆号牌的小轿车,车上陆续走下老中青少幼31个人,这31人中最大的是79岁的郑明,最小的是年仅1岁半的牟浩语。重庆市渝洲汽车总厂的退休干部余炳蓉和她75岁的哥哥余炳南,一道举起一面写有“敬业一丝不苟,解难无微不至”的锦旗,郑重地交给安定镇支局的投递员李玉成。他们望着李玉成激动地说:“我们寻亲78年,是你们帮我们找到了亲人。现在我们团圆了,今天我们全家31人专程从重庆过来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余炳蓉今年60岁了。她是全家寻亲的领头雁,掰着指头算算,这场寻亲已经持续了78年。余炳蓉的母亲陈米凤1916年生于平江县白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外公曾在船上工作,外婆操持家务,陈米凤共有三姊妹,姐姐叫陈金凤、弟弟叫陈彦山,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当时年仅20岁的陈米凤被迫与家人分别,随着逃难的人群向西南方向逃离,一路过着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最后,陈米凤流落到重庆市巴县一带安顿下来,与一同逃难的余孝清成了家。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陈米凤和余孝清一共养育了5个孩子,一男四女,现都健在,最大的今年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60岁。陈米凤时常向子女说起自己娘家的事儿,说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有姐姐、有弟弟,因远隔千山万水无法联系,长期没有他们的音信,心中总是惦念。从1937年起,陈米凤和她的孩子按照陈米凤记忆中的地址先后往平江县棕树坪村(棕树坪村实际是错误的地址)写了80多封信,但是去信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很快退回说地址不详查无此人。

1992年,陈米凤病危时还惦记家乡亲人,要求儿女坚持写信找到娘家人。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余炳蓉在母亲过世后始终没有放弃过寻找亲人,她先后找过几十个邮局、民政局、公安局调查户口,想尽千方百计,却还是没有着落。

2014年10月19日,余炳蓉在重庆碰到以前的老朋友曹老师,曹老师是湖南人,余炳蓉便问他湖南口音的“陈烟山”用普通话怎么说,曹老师说可能是陈彦山。于是2014年11月25日,余炳蓉又一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家里人商量,想要继续写信寻找亲人。为了方便邮局查找引起重视,余炳蓉特地在信封背面写上:“尊敬的家乡棕树坪邮局,我母亲陈米凤于1937年离开家乡,多年来没与家乡亲人联系,不知母亲的弟弟陈彦山现在是否健在,望贵局帮忙为我们寻找家人,真心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这封寻亲信被平江县局负责分拣的毛革远收到,这是一封典型的地址不详的疑难信,按规定可以改退,然而毛革远知道,这又是一封珍贵的寻亲信。毛革远没有立即退回此信。他知道要在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县里找到一个人很不容易,于是凭借自己在支局工作多年的经验,毛革远问了多个乡镇支局和一些老同志,想尽量找到收信人。他想到安定镇是平江县的大镇,也许在那能找到,于是便把此信分到了安定镇支局。安定镇支局员工邱虎山接到此信觉得信息太少,无法分拣投递,于是便向支局长张美洲求助。张美洲接过此信一看,确实地址不详,无法投递。但他知道,一封信就是一颗心,就是一个家在期盼。张美洲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他下定决心,虽然地址不详也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收信人或他的家里人。当天下午,张美洲便召集支局全体投递员开会,对全镇94个村、1414个村民组挨个进行查问,一天反馈一次情况。几天过去了,结果全镇没有一个叫棕树坪的村和组名。对此,张美洲又召开第二次会议,要求投递员凡是姓陈的都要问一遍,并且要问两代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干了16年投递工作的50岁投递员李玉成查问了14个村,并在白坪村党支部书记余新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陈常初的人,他的父亲就是叫陈彦山,已于2012年去世。经过支局严格核实后,陈常初正是余炳蓉要寻找的失散多年的亲人。当着安定镇支局员工的面,陈常初打开了信,通过信件内容,陈常初又再次确认写信人正是爸爸生前经常提到的姐姐陈米凤的女儿余炳蓉。陈常初当即拨通了余炳蓉的电话,只说了几句话,陈常初便泪流满面,电话那头,余炳蓉也激动得好久说不出话来。

在邮政的接力传递下,一场寻亲78年的故乡梦、亲情梦、寻根梦终于圆了,分离了78年的亲人终于团聚了。余炳蓉和兄弟姐妹们十分激动,老一辈虽已故去,但知道后代家人人丁兴旺,大家都过得很好,余炳蓉觉得终于圆了母亲的梦。 (罗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