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独木经济”,产业重转型
红网绥宁站5月13日讯 (向云峰 唐爱平)绥宁,以林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这里,2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地面积占近八成。
这里,是“三湘林业第一县”,森林覆盖率达74.94%;森林资源总量、木材单位面积蓄积量、林木单位面积年生长量等指标全省第一;
多少年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上天赋予的资源神话,原始地靠山吃山,围着山林打主意,从最初的卖木头,到简单的粗加工,“独木经济”是其基石。以宝庆联纸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企业,最多年份要消耗木材10多万立方米。林业经济占全县GDP的68%;县财政收入的70%、林农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自林业。
2001年6月19日,一场特大洪灾,让长年过度采伐森林的绥宁,毫无防御力,山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此后几年,绥宁几乎连年大灾。
过度消耗资源的沉重代价,让绥宁人警醒。痛定思痛,他们提出生态立县的构想:跳出伐木的深渊、摆脱木头经济的桎梏。
带着清醒的认知,顶着巨大压力,实施产业转型,去重新描绘山清水秀的新图景。
自2007年以来,绥宁县关闭了157家小型造纸厂、竹木加工厂;同时,引导宝庆联纸、中集竹木等较大规模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源集约利用。曾经的木材消耗大户宝庆联纸,先后投资2亿元进行巫水流域水电开发,投入1.3亿元进军锂电池生产领域,逐步迈开了企业整体转型的步伐。
竹木加工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绥宁转轨,年林木砍伐量从2007年前的34万立方米减少到当前的10万立方米左右,每年减少财政收入5000万元,但累计增加的森林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
还是“靠山吃山”,选择了绿色方式
春末的绥宁层峦叠翠,美得让人心醉;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人们在忙碌中播种一年的新希望:
关峡苗族乡大园村,种植大户黄秀田忙着种油茶;
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农家乐老板杨伍凤忙着装修,等着迎接旅游黄金季;
华龙风行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所有设备都进行着满负荷的生产,他们用竹木为原材料生产的运动滑板,已经走出国门,供不应求……
还是“靠山吃山”,绥宁人选择了绿色方式。
工业向绿色转型。大力引进和扶持非竹木工业企业,一批医药、新能源产业在绥宁迅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风生水起。大唐风力发电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华能、湘电等企业正跃跃欲试。天冠宏泰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目前,全县62家规模工业企业中,非竹木加工企业达到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近四成。
竹木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变。在湖南华龙风行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展品间,各种运动滑板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公司董事长王虹力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滑板,普通的可以卖到800-1400元,电动的要卖4000多元。这些体育运动滑板,已远销美洲、欧洲、澳洲和东南亚。在这里,一根20元的竹子,可做两块滑板的坯板;一根竹子到这里走一趟,身价陡增几十倍。
农业以绿色为本,放大特色,绥宁确定将杂交水稻制种、油茶、生态养殖等作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目前,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到10万亩,被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绥宁腊肉、绥宁糍粑、巫水鲤鱼、黄桑干鱼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而绞股蓝、青钱柳、冬笋、花猪、高山有机蔬菜等特色产品,成为各路商贩的抢手货。
以往只卖木头的青山,如今卖起了“风景”。绿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让养在深闺的绥宁走进人们的视野,省内外的游客,纷纷结伴前来,去黄桑来一场森林生态徒步探险游、去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来一次浪漫的水上休闲游、去苗乡体验四月八姑娘节的独特风情……
旅游业带来了商机。4月27日,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的杨伍凤正忙着大搞装修。“家里6间客房都要配上单独的卫生间,这样客人会更方便。”她家经营的农家乐,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周末和小长假,房间都要提前预订。自从2006年接待“四八”姑娘节尝到了甜头,杨伍凤便专心干起了农家乐,一年可以赚到十几万。在上堡村,这样的农家乐有10多家,本来在外务工的李享凌、石冰等年轻人,也嗅到了商机,纷纷回到家乡开起农家客栈。
旅游火了,同样红火的还有山上的特产。以前漫山遍野的青钱柳,如今身价陡涨,一公斤干茶能卖到七八百元。杨伍凤一次就给一位上海的客人寄走了6公斤。
播翠撒绿,养山才能富山
走出粗放的发展模式,绥宁人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他们知道,靠山吃山更要养山富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珍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他们定下“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立志打造“山水绥宁”。
坚持封山育林,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127万亩,其中45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由县财政负责对林农进行直接补偿。
为了不断提升生态品位,绥宁号召全县群众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播翠撒绿,牢牢构筑起生态屏障。
今年春天,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相水冲山场上,一派忙碌景象。承包此山场的林业大户黄秀田告诉记者,这个春天,他组织劳力在这片林地上种植油茶350亩。在绥宁,像黄秀田这样的林业大户还不少。去冬今春,绥宁新造油茶林2500亩,全县油茶林面积达到20万亩,年创产值可达6000万元。
为调动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县里确定了奖励措施,对阔叶树混交比例在10%、20%、30%的造林小班,每亩除奖补50元苗木费外,另分别按每亩40元、80元、12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同时,不断拓展造林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投资造林。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卓有远见的创举。近些年,全县涌现造林大户、造林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造林主体200多户。去冬今春,全县共完成造林5.3万亩、幼林抚育7.6万亩、植树21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