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重现湘西民俗。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5月13日报道 4月1日,《边城》首演,短短一个多月,就吸引了数万名游客的关注,以一种独特的文艺范式屹立于国内的演艺市场。全球第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实景演出,1.8亿元的总投资,10位名家的巅峰巨制,502套服装,3769件银饰,这一系列的数据,彰显了湖南人在演艺市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边城》编剧、国家一级编剧任卫新回忆,开始构思《边城》时,一时间找不到思路。去年夏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凤凰,坐在古城的一个茶楼里感受烟雨凤凰。青青石板路,灰蒙蒙的沱江,如梦如幻的古建筑顿时让他有了灵感,“必须是湘西的;必须是沈从文的;必须是当地民俗的。”这三点成为了此后的创作原则。
《边城》全剧围绕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展开。75分钟的演出,重现了许多业已消失的湘西民俗,舞蹈、音乐、特技、声、光、电、水等融合,还原了一个活着的《边城》。
创作团队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中。
演出现场,花轿、油纸伞、红蜡染布等极具湘西特色的元素不断出现;爷爷离世的那一段,许久不见的傩戏再次被搬上舞台;湘西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得到了充分还原。
《边城》的服装更是对传统服装的一次颠覆。服装设计师莫小敏告诉记者,服装设计前,他们搜集的湘西服饰资料达5个G,整个服装造型用土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兰卡普,并保留了湘西苗族人最为喜爱的宝石蓝。演出最后,翠翠身上那件“最美嫁妆”利用汽车烤漆工艺完成,仅仅是衣服上的银饰变色喷漆就需要18天。本土的语言,世界的眼光,把翠翠妆点成了最美的新娘。
“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价值、研究价值,但没有市场价值,很多剧种走向了衰亡。给传统剧目注入新的内涵,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边城》出品人叶文智说,这是一部能集中体现湘西文化的作品,能让观众看见湘西的山水,聆听到湘西的声音,感受到湘西女人和汉子,也记住了淡淡的乡愁。它呈现出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将会给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除了创作上的独具匠心之外,《边城》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推广传播方式。演出同时,湖南2015《边城》凤凰全球摄影擂台赛专为《边城》而来,单项大奖高达100万元。从4月6日大赛开锣以来,已收到9224件参赛作品,参赛摄影师932人,参与投票的人数突破110万人。
看完《边城》演出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分析称,目前,风景名胜地打造文艺演出已经有多年探索,形成了剧场演出和实景演出两类。但剧场表演多流于音乐歌舞,沉闷陈旧,千篇一律;实景演出则多是大场面、大音响,很壮观,但缺内涵,形式大于内容,缺少可供回味的艺术品质。但《边城》依托文学名著,表现了凤凰活的灵魂。在全国的旅游山水实景演出中,《边城》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让这部作品具有了不同凡响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