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文:34年真情演绎“村小故事”
红网龙山站
 
05-11 14:55

红网龙山站5月11日讯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湖南龙山县红岩溪镇,一个土家族聚集区,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且十分偏远。但该镇53岁的教师石昌文却把圆点阐释得不平凡。34年来,他一直耕耘在乡村教育那一片热土上,用真情的“坚守”和“付出”,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村小教育故事。

三十四年间,独自一人撑起4所村小

1981年,19岁刚刚高中毕业的石昌文在村支部书记的劝导下,来到家乡——龙山县红岩溪镇克溪村小当教师。刚到学校报到时,看见学校破旧不堪,20来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老师也就他一人。他有点心灰意冷,甚至想马上离开。

“老师,我们需要你,我们村里就你一个高材生,你不能离开呀!”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眼神,石昌文还是决定留下来。于是,一干就是20年。20年间,他带出了不少优秀学生,有50多人考上了大学,其中周光华同学还考上了一本——国防科技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1994年,他本人获得“县十佳村小教师”称号,1996年,他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2001年9月,邻村的群力村小刚来的年轻老师调走了。石昌文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到条件更加艰苦的群力村小去教书。群力村小建在山坡上,环境艰苦,距石昌文家有20多里路,而且该校有学生50来个,工作量更大。为了安心教学,他干脆吃住在学校,周末再回家。

一年后,群力村小的教学质量已有提升,石昌文又接到另一个重要任务:“到邻村的毛坝村小去任教,进一步改进该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002年9月,他又来到毛坝村小去教书。

半年后,邻村肖家村许多百姓聚集到村支书肖文刚家门口,要求把石昌文调到肖家村小教书。肖文刚把大伙的强烈愿望反映给当地镇政府,最后,镇政府硬是把石昌文调了过去。“听从组织的安排,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石昌文向镇政府领导说。

每天早上,石昌文从克溪村的家里出发,淌过清澈的小河——西湖河,花1个多小时走过10多里乡间小路,轻轻地哼着土家山歌,来到肖家村小上课,放学后再走回去。又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由于新来的老师都不愿去毛坝村小教书,2004年9月,石昌文又调回到毛坝村小去任教。

由于毛坝村小距当地中心小学很近,当地教育部门曾在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几次想把毛坝村小合并过去,毛坝村百姓舍不得让石昌文走,三次召开村民大会,并反映到当地政府,强行保留了毛坝村小,就一直让石昌文干到现在。

一天忙到晚,他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

“各位同学听我言,天天上学把书念。特别聪明又能干,将来都能成状元。”这是石昌文每天清晨要给学生唱的土家山歌。在他的眼里,学生个个都是“宝”,长大后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自己就要像一部 “机器”高效运转,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运转场景一:按时挑水。5月8日,星期五。石昌文6点起了床,6点40分来到毛坝村小,7点准时来到500米左右的取水点挑水,10分钟后把学校的水缸盛满。水很干净,一是让学生直接饮用,二是准备中午的学生营养餐用水。3年前,学校离取水点大约有1000多米的路程,为学生挑水要经过300米左右的田埂和700米左右的崎岖山路,很不方便,来回大约需要50多分钟。于是,石昌文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去年,当地村委会把干净的山泉水引到了学校附近的村寨里,学生喝水再不用犯愁了!

运转场景二:“特殊教育”。毛坝村小今年有学生34人,其中学前班9人,一年级14人,二年级11人。学校虽小,今年来,石昌文却一直按当地中心小学的作息表进行上课。石昌文每天挑完水后,上午8点40分至12点15分上语文、数学、安全教育(思想政治)3节课,下午2点30分至4点上音乐、体育(劳动技术、美术)2节课。每天5节课,他从来不含糊,必须开齐开足课程。他也从不推迟放学时间,学生在4点半以前都能离开学校,因为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天黑之前安全地回到家里。在村小,就他一位教师,他既当校长,又做任课教师。所以,他每天不得不把所有的学生集中到一间教室进行“特殊教育”:当给学前班学生进行授课时,他就要求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预习课文或者做作业,以此类推。授课时,如有其他年级学生讲话,他就采取“通报批评”或者“加大作业布置量”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从来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教学效果很好,任教年级教学成绩均在全镇前茅。

运转场景三:做营养餐。2012年10月26日,龙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石昌文所在毛坝村小每位学生获得了价值3元的营养套餐,包括牛奶、鸡蛋、面包、糕点、火腿肠等。今年春季,国家将营养餐标准提高到4元,石昌文每天中午12点15分下课后,克服上课的疲劳准时给学生做营养餐——煮面条。这也是他的“必修课”。在学校食堂,他先把4斤多的肉丝切成臊子,放在锅里炒。炒熟后,放上少许的酱油和蒜苗拌匀后,盛在一个大盆子里。等锅子洗净后,再往锅里倒入大半锅清水,煮沸。然后再往开水里,放入7斤多的新鲜面条。大约5分钟后,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这样做好了,让学生食用。看着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面条,石昌文笑得合不拢嘴。石昌文从不克扣学生的营养餐资金,猪肉、面条,都经过反复认真的挑选,保证食材的质量关。所以,他的中餐很受学生欢迎,学校也从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运转场景四:护送学生。毛坝村小旁边的山路比较陡峭,并呈“之”字形状。为确保学生安全,这些年来,石昌文每天放学后4点10分左右,主动护送他们回家。2006年的一天,天空下暴雨,石昌文先背毛坝村的孩子过河后,再返回村小,护送其他村寨的孩子回去。路上,一年级学生周路群突然感冒发烧。他迅速把其他学生“安顿”好之后,急忙背着周路群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到临近的卫生室去看病。待周路群病情好转,已是晚上10点多钟,他才放心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为了护送学生,石昌文还拦过警车。2009年下学期,放学途中,一年级学生周琪琪突然脸色发黄,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是不是得什么重病了?”这可把石昌文给吓坏了,他马上背起周琪琪往外跑。在路上,他等了一会,没见车来。突然,来了一辆警车,他赶紧把警车拦住。警车很快把他们送到了附近的肖家村卫生室,周琪琪得到及时医治。医生问他:“怎么把派出所的警车给拦住了?”。石昌文说:“为了及时救治学生,我也管不得那么多了!”。“你如果再迟几分钟,学生的病情就难以控制了!”医生说。这时,石昌文的脸上出现了会意的笑容。

除此而外,学生的衣服破了,他要给学生缝补;学校课桌椅坏了,他要亲自修理;校舍漏雨了,他要爬上屋顶修葺瓦片……

青丝变白发,决心把余生献给山里娃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了给村里孩子最好的教育,我甘守清贫,甘愿奉献,决心把余生都奉献给山里的娃娃。”石昌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他热爱村小教学,享受着教育带来的乐趣。村小里,留守儿童多,石昌文对他们细心照顾。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不回来,他就用自己的手机,给这些学生的家长们打长途电话,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从而增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为此,他一年的电话费要多开支1000多元,但他毫无怨言。

对于特殊孩子,石昌文总是呵护备至。前年,毛坝村小来了一个名叫周玉巧的女孩。其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干农活的同时,还要照看着亲戚家和自家其他小孩,难以给她更多的关爱。再加上周玉巧身患先天性双腿无力病,行走不方便,石昌文不但在学校细心照顾她大小便,还坚持背着送她回家。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妈妈老师”。

毛坝村75岁的老人家刘启贵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孩子转到城里读书不容易啊!租一套屋一年至少要5000多块钱,加上生活费、搭车费,一个学生一年得花10000多块钱。”。“而石昌文所教学生的成绩始终在全镇名列前茅,吸引了该村和邻村的学生。一为乡亲们节约了开支;二为娃娃们提供了求学方便!”毛坝村村长周德生说。毛坝村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石老师人好,工作踏实肯干,为了培养娃娃们,他真是太操劳了,30岁头发就全白了!”。

但石昌文从来没有为自己白了头而担心,他只是有愧于没有照看好自己的老伴和家庭。2014年11月的一天,老伴彭玉珍患了严重的糖尿病,不得不送到县城医院进行救治。石昌文忙于教学,抽不开身,只好叫四姐去帮忙照顾。看着妻子抬上救护车,消失在视线里,石昌文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但彭玉珍没有半点怨言,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在县城医院住了10天院,见病情好转后,还主动来到毛坝村小给石昌文帮忙。看到老伴忙前忙后,协助他把村小后勤服务搞得很周到,石昌文脸上笑开了花。

2012年8月,石昌文的大儿子石光波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望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石昌文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自己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了村里人的骄傲,将来有机会还可以接替自己的“接力棒”。忧愁的是,学校4000多元的学费,对石昌文这样一个“半边户”家庭来说,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年四季根本没有什么积蓄,更何况儿子在大学读书,每月至少需要1000多元的生活费呢!石昌文的二儿子石光华似乎看懂了父亲脸上的愁云,于是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足1800元的工资,仅够哥哥一人读书,我还是不读高中了,让哥哥读大学吧!”石昌文看着石光华,泪水噗嗤而出:“儿子,爸爸亏欠你了,今后等家里条件好后,我再送你读高中、上大学,行不?”当年8月,刚刚初中毕业的石光华,走上了南下打工的道路,成为了父亲永远的痛。

这些年,眼看着村里人外出打工挣了钱,村寨的前后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石昌文却很淡定,他还把年迈的丈母娘接到自己的家里,一家人依旧住在破旧的瓦屋里,享受着平平淡淡的幸福。

“不是我不想进城,也不是我不想发家致富,只是一天到晚想着把工作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更舍不得丢下那些可爱的娃娃们。”石昌文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名普通村小教师的宽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