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铸就师德丰碑 探访全国劳模覃申媛
常德日报
 
05-06 13:47

墙上挂着一张1984年中央领导与全国劳模合影的照片,覃申媛指着自己站的位置让记者看。

常德日报讯(本报记者 杨志英 实习生 李张念 文/图)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覃申媛,这名普通的乡村教师闻名全国,成为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

时光荏苒,30年一晃而过,这个曾经坚守在石门大山深处三尺讲台上,以朴实的工作作风、慈母般的爱心、默默奉献的精神树立起一道师德丰碑的优秀教师,她如今何在?现在的生活、身体状况如何?4月26日,记者致电石门县总工会,希望他们帮忙联系覃申媛,但工作人员只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她的手机号码,其他的信息则没有。根据提供的号码,记者拨打了几次却没有人接听。于是,记者求助常德日报驻石门记者站站长覃小平。很快,覃站长反馈,覃申媛就住在县城,随时能找到她。4月27日清晨,记者便驱车赶往覃申媛的家乡石门县,对她进行寻访。

在石门县楚江镇观山社区,听说记者要找覃申媛,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带着记者就往社区旁的路上走,才走百来米的距离,工作人员指着右手边一栋没有装修,看起来有点老旧的楼房告诉记者,这是覃申媛大女儿的家,退休后,她就一直在这里生活。我们刚进大门,覃申媛便热情地打着招呼,给我们端茶倒水。乌黑的头发,硬朗的身板,声音清脆,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83岁。

1952年,不到20岁的覃申媛从石门简易师范学校毕业。自此,她坚守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40余载,释放人生的最大价值。1975年,覃申媛到罗坪乡蛟蛇溪小学,一呆就是17年。罗坪乡蛟龙村是石门县西北大山区的边缘,海拔1300多米,与县城相距200多里。刚到任时,村里400多人只有6个初中生,90%是文盲。村里唯一一所小学也一度处于停办状态。覃申媛来后,校长、老师、后勤都是她一个人。没有校舍,就借用山上民房,下雨教室漏水就穿雨靴上课。白天给两三个复式班的孩子们讲课;晚上办夜校,教村民识字。休息的时间,还要给寄宿的孩子们做饭、洗衣。

蛟龙村并不富裕,刚办学时因为孩子们交不上学费,教室里经常出现空位。“只有免费读书,才可能留住学生”,为了让孩子们能上学,她下决心要为学生“勤工俭学”。

当年的情景覃申媛历历在目。村民地里刚收割完,她就带学生去捡残留的粮食。后来,她将学校周边的一片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叶和蔬菜。听说她开垦荒山,很多乡亲闻讯前来帮忙,其中一位60多岁的村民陈纯和最卖力,因为他家出了个大学生,希望覃老师“多培养几个认得字、有文化的人”。

8年时间里,覃申媛通过勤工俭学,自筹资金3500元,不仅免除了孩子们的学杂费,为他们添置了铅笔等学习用品,还为36位学生每人缝制了一套崭新的校服。教学中,她认真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每年的及格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学习条件好了,读书兴趣高,成绩自然提高了。入学率达到100%,这已经是非常不简单了,升学率也达到了100%。”覃申媛回忆道。

覃申媛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当年就读于蛟蛇溪小学的陈信,母亲早逝,家境困难。尽管自己当时的工资只有100多元1个月,还有5个嗷嗷待哺的儿女要抚养,但看到可怜的小陈信,覃申媛觉得不能不管,她勒紧腰带,供吃供穿,并资助他读书至初中毕业。

1987年,全县小学统考,覃申媛所教的蛟蛇溪小学获得了第一名,对于一所农村小学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在这一年,她连续当选十二大和十三大的全国党代表。

“不是坐客机,是专机,飞机上只有20多个人,空军招待所来接的我们。驻地宾馆里还有服务员、医生和警卫员。”回忆起参加党的十三大的情景,覃申媛仍激动不已。

就这样,覃申媛穿着一件黑衣、一条西裤、一双布鞋,步入了人民大会堂。此后20多年,一直清晰萦绕她耳边的,是邓小平那句“我虽然83岁了,人老了,但是我的组织还在”。“口气平缓,不像是演讲,像平日里的熟人说话,但是听了很触动人心。”覃申媛说。

在覃申媛看来,邓小平同志83岁还坚守在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岗位上,自己更要坚守。和她一起毕业的同学,当时有的成了厂长,有的当了大官,覃申媛虽有点羡慕,但她还是无怨无悔的坚守在山区教学,直到58岁才退休。“这和邓小平的话不无关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吧。”她说。

当年的学生早已成家立业,但他们仍旧不忘来看望这位“妈妈老师”。每年总有十几个学生来覃申媛家坐坐,逢年过节她家更是门庭若市,邻居好友都羡慕她桃李遍天下。覃申媛谈起学生们,眉眼里写满自豪,“我的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现在事业有成,摆脱了贫困。山里孩子重情义,懂得感恩。”

如今,覃申媛的大儿媳、二女儿和小女儿也承继了她的衣钵,在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着。“在你们的手上,可不能有一个学生失学啊!”覃申媛常常叮嘱孩子们。过去,她是这样做的;现在,她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