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技工生存状态调查:累却不能停
常德晚报
 
04-29 15:18

刘志红是高级技工,是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综合车间精加工班组的“头儿”,她在这个企业工作了30年,明年即将退休。

常德晚报4月29日报道 4月28日早晨6时30分,刘志红准时醒来,多年形成的“生物钟”已经十分精确。她还记得自己19岁女承父业被招工进厂,得意洋洋的那个劲头。7时20分,工厂的大巴准时停在德山生活湾小区附近的超市旁。这个月车间任务挺重,刘志红今天要加班到晚上9时,她比往常更早一点赶到车间做准备。“昨天是徒弟加的班,今天轮到我了。”

开完例会,刘志红在数控管理系统上开始分配任务,在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当了近9年的班组长,这样的流程她已经熟稔无比。走进车间,“省工人先锋号”、“省芙蓉标兵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一连串的荣誉牌格外醒目,这些都是刘志红和她团队努力的最好证明。

日本进口的“沙迪克”慢走丝线切割机,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刘志红和26岁的徒弟高彬要照管3台。这段时间她的班组正在生产分厂需要的模具,“拿到图纸后,先拷贝电子图,处理后编程,然后进行工件装夹、‘找正’后再加工。如果加工精度再高点,还需要测量后再加工。”刘志红介绍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取走浸泡在冷却液里的工件废料,然后穿丝,这样的过程几分钟就要进行一次。“一整天在机器前转来转去,如果加班,回家腿都是肿的。”

12时午休时间到了,但机床依旧在运转,刘志红把早上带来的饭菜热了热,手里端着饭,眼睛还盯着机床。“压力很大,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不仅要盯着自己的,还要照管到整个班组的进度。”19台机床,11个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效率的提高不仅来源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改进,更在于人力实打实的付出。

歇息的片刻,同在一片厂区的丈夫打来电话,她匆匆说几句就挂断了,转头谈起24岁的儿子。远在广州跑销售的儿子,让她岂能不牵挂。儿子10岁时童言无忌,“他对我讲:妈妈,长大了我去做生意,别人不上班都那么有钱,你和爸爸天天加班累死了也没得什么钱。”刘志红笑了笑。时过境迁,“工人老大哥”的光环日渐暗淡,企业人才的流散和新生力量的匮乏在她的班组体现得颇为明显。“20多岁的只有我徒弟一个人,其他全是30岁以上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中途转行了。”坚持到退休,在刘志红看来,有两代工人凝聚下来的情分,“父亲也是这么做的,我并不觉得这份工作低人一等。虽然天天喊吃亏,其实自己真的闲不下来,如果有需要,我还会考虑继续干下去,也是为儿子减轻负担。”

从常德看“中国制造”

按照原有且未被宣布无效的阐释,工人阶级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更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譬如——赫赫有名的“中国制造”现象就是一群群制造业工人创造出来的奇迹。

然而,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目前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人口红利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优势弱化、国际竞争力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还未提升到制造业大国所需水准,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持续几年的结构性用工荒也已经多次发出相同警示。

制造业的一线工人,工资一般是计件制,每个岗位、每个时段,都不一样。企业接到的订单多时,则经常加班;遇到“淡季”,则可能连续休息几个月,所以收入不稳定。

工作环境单调、枯燥,缺少娱乐和社交空间,上升空间不大,也是很多工厂留不住年轻人的原因。以效益相对较好的国有企业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为例,1260名在册职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4岁。和全国各地一样,高级技工依然是稀缺人才,在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高级技工(技师)才区区38人。像刘志红这样的资深高级技工,即便退休后也依然是很多厂家争抢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