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婚礼 揭秘苗族传统婚俗
团结报
 
04-29 09:41

伞一路上得是半开的,有遮风避雨、驱邪避害的象征意义,而且在途中不能将伞给其他人,要到男方家才能将伞交给男方的人。

团结报4月29日报道  从贵州雷山、苗岭到湘西腊尔山台地是中国苗族聚居的核心地带之一,凤凰县柳薄乡与花垣的雅酉乡更是腊尔山台地的原生态文化的核心地。

腊尔山台地,属高寒山区,海拔一千米左右,这里的气温比凤凰古城平均要低5度左右,由于这里长期封闭,这里的村民依然还保存着苗族传统的生活习俗,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民族密码。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与湘西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4G无线信号的乡乡通,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苗族传统习俗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发展变化中相互交融渗透。

三天三夜的采访,感受到苗族婚姻过程的丰富、对待婚姻的严肃、对待先祖的虔诚,每个人都受到盛情款待。婚姻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传承形式,婚姻是每个家庭的纽带与延续。

我们在腊尔山台地凤凰县柳薄乡全程记录下了隆词建与龙美媛的隆重婚事,他俩这场“三天三夜”的苗族婚礼更是两个寨子的盛事。

第一天:报亲 接亲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去,凤凰县柳薄乡禾若村新郎隆词建家开始忙碌了,村子里亲坊邻里,自发帮忙,张罗喜事,杀猪备礼。天花板皆是颗粒饱满、澄黄发亮的玉米,不仅彰显了男方家的丰收景象,更是添了几分喜气。

隆词建的姐用胶带粘掉嫁妆新娘衣上的毛团。隆词建是家里年纪最小的男孩,他的三个姐姐对他的婚事忙上忙下。

下午三时,吉时已到,出门前新郎的父亲要先以歌奉赠前去的堂兄弟们,而新郎却不能参与接亲的环节,只能在家中坐等新娘被接过来。

山路蜿蜒了几公里,新娘龙美媛家在距离男方家不远的德榜村,是湘西凤凰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光是靠银饰为生的就二十户左右。龙美媛的家是寨子里出了名的银匠世家,附近寨子的银饰都是出自他们的手。龙美媛前几年在浙江慈溪打工做导购,一个月三千多元,现在她回到家里准备帮助家人打理银饰生意,同时也想试试电商。

一支烟的功夫,男方的接亲队伍到了女方的村寨———德榜村。到了村口,唢呐手鼓腮卖力地演奏了起来,两支唢呐就把喜气充盈到整个村子。

女方的迎亲队伍也早已盛装打扮整齐,在村口把守着,一字排开唱起拦门歌,这个环节苗语里称为“卡萨”,要对上几个回合双方满意才能放行。苗歌是很优美的,现在年轻人大多不会唱了,只能扯起喉咙唱起流行歌曲了。

德榜村的姑娘穿戴着华美的苗服银饰,扯着红绸堵在村口“拦门”。

结过十多个回合的对唱,拦门歌唱罢,拦门酒喝毕,接亲队伍端着彩礼和礼金走进女方家。

接亲人来到家里,休息闲聊烤火。玩手机,打鼾者众。接亲的嫁妆把整个房子堆满、挂满。

唱着唱着,天空的深蓝色慢慢变成了黑色,夜来了,歌声依然此起彼伏,火塘的火越烧越旺。

第二天:回门 送亲

回门,苗语里称“章德”。

第二天,男方的迎亲队依然受到女方的拦门,年轻人这一代大多是不会唱苗歌了,他们便用流行歌曲代之。

家人早已为男方来接亲的人备好了下午饭,菜正是昨天送来的那整只猪和半只牛。

吃过喜酒,送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出村了,陪嫁的帐沿、喜被等各类嫁妆,连绵里把路。

待婚姻说词人交代完后,方能起轿。两顶花轿,伴娘和新娘各坐一顶。前面一顶是伴娘,后面的才是新娘。

抬轿的小伙被伴娘们用火灰抹了脸,这个抹脸也是重要的环节,苗语里称“武必逑”,这是双方的年轻人打闹的一种方式,谁的脸被抹得最黑,说明最有魅力,最受欢迎。小伙姑娘们在打闹中苗歌对心,秋波传情,也会为新的恋情埋下爱的火种。

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得拿着半开的一把红伞,这个角色姑且用“送亲娘”来翻译,苗语里称为“乃逑”。

夜幕降临,随着礼花“嘭”的一声,禾若村的上空弥漫了礼花弹的烟雾。

村民们也以此为讯号,便都会前来看新娘、瞧嫁妆、喝甜酒。

晚上十一时左右,村里的嘴皮子好的“能人”也陆续赶到,皆在左屋围着火塘坐了下来。

听他们聊天、对唱,一方唱罢一方接。一直唱到天明为止,有爱的日子是不容易累的。

第三天:谢亲

上午十一时许,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苗语里称为“祝求”。男女双方的家族成员,包括各自的叔伯姑姨都要聚齐,摆上一桌祭祀用的物品,由婚姻说词人来主持。

述说的内容中,前段可以解释为“释婚”,苗语里称“祝求”:苗族婚姻祝词,会从苗族的洪水神话讲起,人类是如何从傩公傩母繁衍下来的,如何造就了万水千山,苗族古老话夹杂其间,苗族的历史就在这种低吟浅唱中一一演绎出来。后段可以解释为“谢亲”或“谢婚”。女方给男人赠礼,男方给女方还礼,给媒人赠猪头。

婚姻说词人在洒酒祈福中结束了结亲的所有环节。

热闹的婚礼,也给沉寂一年的村庄添了无数喜庆。春节过后,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又像候鸟般飞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村庄又将恢复平静。(张谨 吴旭飞 张莹 吴燕 锶乡 李清双 程明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