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助浏阳职业烟农走上"前台"
红网浏阳站
 
04-27 15:25

红网浏阳站4月27日讯  (记者罗方平)连续的晴好天气,烤烟生产迎来了揭膜培土的好时机。26日,淳口镇同辉村的烟田里一派繁忙景象,烟农们动作娴熟,将薄膜一一揭开,并逐蔸培土。从现在开始,全市6万亩烤烟将迎来快速生长期。

“等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退休’了,烤烟该由谁来种?”田间小憩,62岁的老烟农吉明普说出了这样一份担忧。

其实,吉明普的担忧不无道理,随着浏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工厂,“明天谁来种地”已成为考验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烤烟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从全镇烟农的年龄结构来看,40岁­50岁的占到50%。”淳口基地单元主任赵尚武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烤烟产业规模的日趋稳定,烟农队伍也已得到不断优化,但是在他看来,烟农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30岁左右的新型烟农,目前仍屈指可数。”为此,努力培养出一支年纪轻、有能力、有经验的烟农队伍,也是他们近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一项工作。

近年来,尽管我市尚未明确建立职业烟农制度,但关于培育职业化烟农队伍的工作却一直在着力推进,市烟草局、市烤烟生产指导中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努力为烟农职业化搭好“舞台”,并计划从今年开始,以培养职业烟农为突破,建立普通烟农、职业烟农、优秀烟农三级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对职业烟农给予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倾斜,逐步完善烟农保障体系,稳定烟农种植主体。

沙市镇黄花村46岁的胡秋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评为2014年度烤烟生产先进个人。2001年,她与下岗回家的丈夫开始从事烤烟种植,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就连什么时候移栽、什么时候打顶抹荪都搞不清楚。”

不过,自从开始种烟后,胡秋根就在当地烟草站的指导下潜心学习,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2005年,胡秋根带头种上了10亩烤烟,在户均面积不过两三亩的当时,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面积。

“土地流转有困难,找烟草站,技术上有难题,还是找烟草站帮忙。”当年,胡秋根实现了1500元/亩的高收益。在之后的一年内,上10亩的规模逐渐在全镇开花,为此,她还被视为推动沙市烟草跨入规模化大门的重要户子,多次受到表彰。

“把烟种好了,也能让我们很有地位,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胡秋根告诉记者,2014年,她种的47亩烤烟,均价达到13.76元/斤,实现纯收入5.8万元。现在,烤烟已经成为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一些有能力的烟农,尤其是种烟能手,都和胡秋根一样,出于对烟草行业的信任和规模效益的考虑,希望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甚至一些会管理、懂经营且符合种烟条件的人,也看准了这个产业,愿意投身烟草行业,助推产业发展。

烟草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共种植烤烟7.04万亩,共落实烤烟种植户3338户,其中种植专业户就有2338户,所种面积占总面积的67%;2015年,全市共移栽烤烟6.18万亩,落实烟农2806户,烟农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这意味着:对于今天的烤烟产业发展而言,烤烟种植主体走向职业化的大门已经开启,而老烟农吉明普的那份担忧,也将逐步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