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湘潭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滞后 人大代表解难题
红网湘潭站
 
04-23 10:10

被大水冲毁的水东坝

被大水冲毁的水东坝

重建一新的水东坝

重建一新的水东坝

红网湘潭站4月23日讯  (湘潭晚报记者 李涛 通讯员 杨婕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农业大市,湘潭一些偏远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普遍滞后,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对这一问题,市人大代表历来就十分关注,通过访民情、听民声、提建议,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得怎样?问题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解决?请看记者的调查走访。

镜头一

渠道修好了,数百亩农田告别“水淹”

早春时节,记者来到湘乡市东郊乡田园村,只见阡陌纵横,田间一片备耕景象。一条条水渠在田间穿越,犹如一条条飞舞的长龙。

得知记者来了解村上水利建设的情况,不少村民自发地围了过来。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淹了。”村支书肖友才说。据他介绍,田园村地处韶山灌区,在农田灌溉方面比别的村有优势,但也带来了“水涝”的问题。

62岁的村民刘和平记得,2010年夏天发大水,渠道里的水都溢到田里来了,造成至少三四百亩田被淹,而全村一共有农田800多亩。

那次大水还造成当地的一口大水塘——“昌家大塘”垮塌。“塘头裂开一个三四十米的口子,以后这口塘再不能蓄水,基本废了。”刘和平说。

在这之前,这口关系到当地30余亩粮田灌溉的大塘,由于塘坝多处损毁,淤泥多年未清,已难以发挥原有功能。

东郊乡水管站副站长欧阳慧介绍,田园村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年久失修,由此导致的局面就是,“发大水水流,遇干旱渗漏”。

痛定思痛,田园村决定兴修水利,然而钱从哪来?

上述困难引起了湘潭市人大代表周普奎等人的重视,他们实地调研后,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支持该村的水利建设。

建议得到了市水务局的重视和办理。该局将田园村列入2013年度“五小”水利以奖代投范围,支持当地水利建设。

2013年冬,田园村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对1.8公里的渠道、包括昌家大塘在内的两处山塘,以及两处抗旱机埠进行了提质改造。

尽管筹资十分困难,但那次冬修整个投入超过了30万元。最终,水务部门的10万元奖励资金也到了位。

“现在不仅灌溉及时,排水也顺畅多了,再不用担心水淹了。”望着新修的渠道,刘和平等人感叹。

镜头二

重建一座坝,留住“源头活水”

在湘乡市山枣镇水东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绵延达数公里。河上建有一座拦水坝,它担负着全村半数农田的灌溉任务,成为当地人眼里的“生命线”。

可谁能想到,这座大坝曾经历了一段“凤凰涅槃”般的故事。

2010年6、7月间,湘乡暴雨成灾,河水暴涨,将原有的大坝冲毁。

时光流转,到了2013年6、7月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场50年罕见的干旱,给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沉重打击。

当时在现场调研的湘潭市人大代表刘克斌清楚地记得,“干旱造成农田大面积减产,失收将近300亩,有的基本颗粒无收。”

王良辉是水东村的支书。他告诉记者,水东村地处山枣镇边远地区,全村1358人,耕地面积1110亩,由于山塘少,全村一半农田要靠流经村上的“城江河”灌溉。

“当时正好是‘双抢’高峰,水稻急需用水,没想到遇上这场大干旱。”王良辉说,这场干旱,让村民们认识到了兴修水利的重要性。

重建水东坝,成了大灾之后水东人最紧迫的任务。“当时坝毁了,河里断流,导致没水可抽。” 王良辉说,如果当时坝还在,情况肯定大不相同。

王良辉等人算了一笔账,光重建拦河坝大概需要资金20多万元,加上水渠的改造、山塘的整修,共计需要资金40来万元,这对于这个本不富裕的小村可谓“捉襟见肘”。

水东村的困难,61岁的刘克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刘是山枣镇另一个村的村民,同时也是湘潭市人大代表。他感到,自己没有理由不站出来。

2014年初,刘克斌提出建议,希望水务部门解决水东村的部分水利建设资金。很快,建议得到了落实,水务部门同意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解决该村10万元资金。

不久前,记者来到水东村,站在新建的水东坝上,微风拂面。当地村民陈静平告诉记者,“我们都很感谢刘代表为大家办了件实事,坝修好了,不仅灌溉没问题了,也方便了通行。”

面对记者的采访,刘克斌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是个农民,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作为市人大代表,他关注的问题基本都和“三农”有关。

镜头三

干旱死角村,从不曾被遗忘

沿着山路,车子驶入湘乡市栗山镇界头村。放眼望去,稻田高低参差,群山环绕,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偏远山冲的魅力。

界头村地处高山,与湘潭县石鼓镇搭界,全村1800多人,大部分住在高山的偏坡上,海拔最高处800米以上,“靠天吃饭”可谓当地农业的真实写照。

“这是整个湘乡乃至全湘潭最偏远的干旱死角村,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当地水管站工作人员易本根告诉记者,村民长期饱受旱灾、洪涝灾害的影响。

对于2013年的那场罕见干旱,当地70岁的易庆良老人记忆犹新。他家仅有的几亩田在那次自然灾害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害他损失好几千元。

“这里每年都有干死的田,严重时喝水都成问题。”易庆良说,由于地处偏远、海拔高、加上水利设施老化,当地种的都是一季稻,“双季稻没有水插”。

熊冬阳是栗山镇党委书记,同时也是湘潭市人大代表,界头村的困难让他感同身受。他积极建议,请求有关部门解决当地部分水利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最终,建议得到了落实,水务部门同意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解决界头村水利建设资金10万元。

2013年入冬以来,界头村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兴水利。全村通过自筹资金,硬化了30口水塘、改造了10多公里的渠道等,整个投入达到了七八十万元。

易庆良说,那次冬修,全村主要劳力全部参加,自己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采取的是以资代劳的方式,捐出600元钱,支援当地水利建设。

近年来,通过大兴水利建设,界头村的水利设施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尽管如此,村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还有至少8公里的水渠需要硬化,另外最好能修一座小型水库用于灌溉。”易庆良等人说。

谈及水利建设带来的好处,易庆良等人说,起码解决了三四百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关注这里,为当地水利建设鼓与呼。

记者手记

实干,让他们赢得尊重

在湘乡走访期间,记者看到,这些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都得到了解决,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提起人大代表发挥的作用,不少群众心存感激。

记者见到的几位代表,都能积极听取当地群众的心声,为他们奔走呼吁。

“我就是一个农民”。湘潭市人大代表、湘乡市山枣镇山枣村农民刘克斌几次向记者重复这句话。在他看来,他是人民选出来的,不帮老百姓说话帮谁说话。也正是因为他的表现,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