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怀化站讯 他很平凡,低入尘埃。从不惑之年至古稀岁月,他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很幸福,23 年,28 个孩子,构筑了他毕生追求的信念与执着。没有阳光的绚烂,他的心怀却始终温暖而炽热; 不似花儿那般美丽,他却让无数花朵在这片土地灿烂绽放;不若灯塔那样高扬,他却在平凡中传递着爱与奉献——
他的衣裳有点陈旧,他的背影略显佝偻,他的脚步有点缓慢,他的眼神,却充满了至真至诚的大爱。
66 岁,朴实的面容,素洁的衣着,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如同路人的老人,在23 年时间里,资助了28 名寒门学子。
每年固定时间去团县委送资助款,隔三差五将孩子们给他的信拿出来读一读,偶尔有机会还会将在县城读书的资助对象请到家里聚一下,退休了还是会捡垃圾补贴拮据的生活……这便是田茂松,芷江侗族自治县搬运公司退休职工。从1992 年到2015 年,23 个年头,他当过装卸工、锅炉工,做过保洁员。岁月更迭,年华渐老,职业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他执着的拾荒助学路。
23 载岁月,走过不惑,走过知天命之年,迈入古稀岁月,他靠微薄的工资或退休金以及拾荒筹资8 万余元,资助28 名贫寒学子继续他们的学业梦。
“到80 岁,争取资助40 个孩子”
老田说:助学这件事,他要做一辈子
四月的芷江,舞水明净,阳光温暖。
“这是今年资助芷江一中杨莉、姚余等4人的钱,你们点一下。一定请你们转告孩子们,要好好读书!”4 月16 日,田茂松又来到了团县委办公室,将今年的第二笔捐助款2000元递给了工作人员。“现在资助的学生有3 个大学生和4 个中学生。到今年的话,我资助的学生已经达到了28 个。”田茂松不无骄傲地说,身体条件好的话 ,我要将这项公益事业做下去,直至终老。
田茂松说,助学这件事,他从1992 年就认定了要一直做下去。他要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活到80 岁时,资助学生达到40 个。
在芷江,说起老田,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些年来,他先后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怀化市优秀共产党员”、“怀化十大新闻人物”、“怀化十大道德模范”
等荣誉。然而,作为一个“老典型”,老田也有自己的心酸。
“有人说他是‘憨憨子’,自己都没钱过生活还去资助别人;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出名才去捐款……”说起老伴遭来的非议,田茂松的老伴向昌珍替老田觉得不值:“年纪这么大了,能力有限,没必要继续资助下去了。”
向昌珍说,亲朋好友都劝老伴,老都老了,房子还是当年的老房子,应该将钱省下来修一栋新房子。
然而,他助学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滞。
田茂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除开家用所剩无多;2013 年市领导慰问他这个“道德模范”,给他送来了1万元,除开老父亲去世花了4000 元,剩下的全被他拿来捐给了有需要的孩子们;每年县委组织部、县直工委给他送来1000 多元的慰问金,他也拿来了助学;捡垃圾每个月可以赚100 元左右,他全部存起来助学……8 万多元钱的助学金,在漫长的23 年时间里,由一张张角票、一枚枚硬币拼凑出来,带着老田的体温,带着老田对孩子们深切的爱,融进朗朗读书声,融进明朗的天空。
“现在我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不需要我负担了。老父老母也去世了,肩上的担子比起以前,轻多了。”田茂松说,这些年,虽然他慢慢老去,但是助学之路,他仍会坚持下去。
“我懂得没书读的苦”
老田说:23 年来,他助学的生涯是幸福的
4 月17 日清晨,舞水河畔,微风习习。早已退休的田茂松拿着他的编织袋,又开始早早出门捡拾垃圾了。在一个垃圾箱前,田茂松停了下来,开始翻腾里面的垃圾。这段时间,气温攀升,垃圾发酵的臭味也日益浓郁。然而,田茂松顾不上那么多,一个矿泉水瓶子、或者是一块废铁,都让他如获至宝。
“到今天,我已经捡了差不多23年的垃圾了。个中的滋味,只有我知道。”田茂松说,然而,再难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
这条艰难而漫长的拾荒助学路,起源于1992 年9 月的一天。
这一天,田茂松给儿子报名交学费回家,到县委宣传部送新闻稿件,从团县委办公室走过时,一张宣传画吸引注了他,画面上一个剪齐耳短发的小姑娘圆睁着双眼,画的下面几行醒目的大字:“请伸出你的手,救助这些贫困失学儿童,他们正等待着你们的救助。”在那一刻,田茂松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想起了因同样境况而失学的童年。在这幅画下面,田茂松一站就是半个小时。“我要捐钱给这些可怜的孩子!”在那一刻,他似乎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衣袋里还剩下几十元钱,这笔钱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老田来说,是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呀!
捐还是不捐?最后他还是痛下决心,瞒着妻子将手里捏得紧紧的几十元钱郑重地交到县“希望工程办”的工作人员手里。回到家,田茂松没敢把捐款的事告诉家人,只是更加省吃节用,以致戒掉了烟、酒。从那以后,他资助的对象慢慢地由一个增加到两个、三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捐款的数目逐年悄然增加,他感觉到家庭财力越来越困乏,经济入不敷出,仅靠戒掉烟酒和压缩生活开支,仍不能完成自己定下的资助任务,于是他毅然决定在工作之余去捡破烂增加收入。
这一捡,就是23 年。
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在臭气冲天的垃圾场里,在无数的清晨和日暮里,总会看到田茂松佝偻着身子,细心翻找着一块废铁、一颗钉子、一张纸片……这一捡,也捡出了田茂松的幸福生活。
“周桃考上了复旦大学,杨慧霞考上了湖南大学,杨安全现在在芷江工业园区上班,杨安春在芷江文化局上班……”一口气,田茂松念出了10 多个孩子的名字。他们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田茂松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的言语里,幸福满满。
采访结束时,微风拂面,夕阳缓缓融入舞水河,美得让人心醉。
这一幕,伴随着田茂松日渐苍老的笑容,暖人心扉!
“看到他们都有出息了,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老田说:已有10 多名孩子参加工作后,接过了希望工程的接力棒
“田爷爷是一个纯粹的好人。没有田爷爷,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就职于上海虹桥机场的周桃,虽然隔着电话采访,但是记者明显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感动与敬意。
周桃是芷江禾梨坳乡人,因为家贫,在读小学时就面临着辍学危险。田茂松得悉状况后,将她纳入了资助名单,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每年都资助她200 元学杂费和生活费,并经常给她送去一些课外书籍。2007 年,周桃考上了复旦大学,并将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告诉了田茂松。
“现在一有机会,我也会帮助有需要的人,我要将那份温暖,传递下去。”周桃说。和周桃一样心怀感恩帮助他人的,还有土桥乡的毛海涛。上世纪90年代,田茂松节衣缩食资助毛海涛读完三年高中。而今,毛海涛在长沙承包水电工程,年薪不菲。为了心中的那份感动,毛海涛在土桥乡实行“一对一”帮扶,重点帮助本村的贫寒学子继续学业。
“田爷爷,是你,给了我继续学习的希望,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谢谢您。等我参加工作了,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有需要的人……”在田茂松家,满满的一堆信件里,前不久从湖南农业大学寄过来的一封信,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写信的人叫杨红,芷江碧涌镇古竹村长泥坡组人,家境贫寒的她从小就热爱学习,2013 年, 杨红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农业大学录取。田茂松得悉状况后,将她纳入了资助名单,从2013 年她读大学开始,每年都资助给她800 元生活费。今年春节时,杨红坐了3 个多小时的车,从偏远的碧涌镇赶到县城给她最亲爱的田爷爷拜年……在采访中, 记者得知,田茂松曾经资助的杨慧霞、杨安全等10 多名孩子参加工作后,接过了希望工程的接力棒,像田茂松一样救助贫困学生就读……
凡人举善就不凡
人生就是选择。
那时他还年轻,凡事都有可能,因为世界就在他面前。他原本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上班、下班,生儿育女,然后简单地过一辈子。
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的路。他要助学,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穷苦的孩子。为了资助贫寒学子,他戒烟戒酒、拾荒捡破烂、业余削竹签卖,用各种途径筹集资金,用他的真诚和奉献,为寒门学子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
他的一生,平凡如砂砾,却做着卓绝不凡的事业。
拾荒看似卑微,助学却无比高贵!
生活可以清贫,人格却高尚丰满!
人生原本平凡,善举却诠释不凡!
23 年了,他以一颗炽热的心,捐资助学、扶危帮困。平凡如他,却以不懈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一个最普通民众的不凡之举。
平凡如你我!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在我们这座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凡人举善,构筑了这座城市的内在美与真品质。走近田茂松,走近这样一位举善之人,我们发现,在平凡中坚守内心的那份善良与纯真,坚守那份奉献与努力,原来简单的人生,也可以过得如此充实而伟大!
爱如潮水,春涌五溪。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这片温暖的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如田茂松似的平凡人物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的城市,爱心涌动,温暖如初。
一有爱,就努力吧。选择奉献,选择关爱,传递一份温暖,奉献一份爱心,让无数田茂松似的人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摒弃功利,举善传情,一起温暖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