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老芷江:详解抗战前县城分布图
红网芷江站讯 20日本站发布“填补二十年空白 我县惊现抗战前县城分布地图”新闻报道之后,引起了众多读者和媒体的关注。今天,本站再次进行报道,带你走进你不了解的老芷江。
一、17条主要街道、24条巷
城北有:月城街、北门街、小北街、北正街、火神巷、老人巷、青云街、太阳宫巷、河街(现东门口一带)、岩路街、东紫巷、小伞巷、大伞巷、育婴堂巷、云路街、火药局巷、聚宝巷、朱氏巷、牛氏巷、雌溪巷、捕衙巷、财神巷、观音巷、西街、东正街、(沿)河街。
城南有:南正街、协台巷、南寺巷、铁炉巷、雄溪巷、黄泥巷。河西有:江西街、黄甲街、涂家巷、文家巷、龙船巷、前街、后街、社王巷、三前巷。
仔细研究,命名很有讲究。
以方位命名的有7条:东、西、南、北、小北、前、后街。以信仰命名的有6条:太阳宫、观音巷、财神巷、火神巷、社王巷、南寺巷。以官署命名的有3条:捕衙巷、协台巷、火药局巷;以姓氏的命名有5条:朱氏巷、牛氏巷、龙船巷、涂家巷、文家巷;以河溪命名的有4条:雌溪巷、雄溪巷、河街及沿河街。以店铺作坊命名的有5条:聚宝、铁炉、大伞、小伞、育婴堂巷;以街巷路面状态命名的有4条:黄泥、岩路、云路、青云街。
南门口以南标注的还有马巷口(南步行街以南一带)、南木坪、史巷子。
二、主要建筑
从地图标注来看:有县政府、救济院、育婴堂、双陵小学、体育场、中正楼、龙津桥、奎文阁、太阳宫、玉皇阁、天王庙、龙王庙、水东门、昭忠祠。
县政府座城北正中位置,小北街和县政府西路呈“V”型分布。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行政、教育、体育、卫生及信仰的场所基本具备。,紧邻东南是教育局和国民党党部(现水利局、人民大会场),东北是双陵小学(现芷师、火烧坪、一幼儿园)。双陵小学后是救济院(现一中)。党部前面是育婴堂。
三、城市防御体系完善
这3处碉堡应为1935年初,蒋介石委任何键为湘鄂川黔边区“剿总”军第一路军总司令,进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围剿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湘西一带修建的防御阵地,企图围困红军。
有石砌城墙、四个城门。城南十八保史巷子前建有1碉堡,城北月城街建有2碉堡。
十五师部驻南寺内(现城南小学),1935年王东原出任第十五师师长驻芷江。芷江城墙自北宋七年(1074)先始筑土城,石砌成型于明朝,完善于清朝,毁于民国28年(1939)。
据县志记载明朝五省总督冯岳改建石砌城墙,周长3450米,与该图标注的周长相当。湘黔公路沿现在的解放路过龙津桥西去贵州。
四、城区管理呈网格化
县城及周边共有26保,东西南北街作为特区管理。一保在东街、二保在岩路街至东紫巷、三保在东紫巷至大伞巷、四保大伞巷至北正街、五保南正街至体育场。东西南北街作为特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