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资阳区棚户区改造见闻之四:居民说了算
益阳日报
 
04-21 11:35

益阳日报讯 “坐上自改委主任的位置就没轻松一天,514户居民眼巴巴地望着你,能轻松吗?”4月1日,罗伏安的声音有点苦涩。

罗伏安是原百纺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关门后,97户员工住在资阳区大码头街道建新里社区棚户区里。大家一选举,就把他推选为自改委主任。两年多的实践,自改委的到居民的拥护,《湖南日报》报道说,这种基层民主的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

特色模式——居民自治千门瑞气

自改委也许是资阳区城市改造拆迁磨砺而成,也许是舶来品。罗伏安说。

资阳区以往多次城市改造,难以协调各方利益,有的无法启动实施,有的成为拔不掉的“钉子”。此次棚改中,资阳区学习成都、山东的经验,采取“群众自治、协议征收”为主,行政征收为辅的模式。

动员后,建新里社区棚户区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罗伏安成了自改委的“头”。他说,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改不改?居民说了算”。

罗伏安亲历自改委产生的过程,先由片区514户居民推选出群众代表,再组织群众代表选出9名自改委委员。他也明白自改委这两年所做的工作,全程参与征收并监督。在房产确权评估、征收补偿、安置房规划建设和分配等方面,都通过自改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有两件事,罗伏安的印象很深。

一个是拆迁方案制定时,居民经过多次商议,提出“先筹集棚改安置房启,再征收旧房”建议。罗伏安和自改委的其他同志将建议反映指挥部,建议的到采纳,成为拆迁方案最大的亮点:不让“人等房”。

还有一个是,签订拆迁协议时,除了拆迁户和区城投公司双方签字外,自改委也要签字,这片地上512户已签协议户,协议上都经过他们签字。“这样,出现拆迁难题时,拆迁户和区城投公司不可能‘私了’,利于‘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居民要的是这个。”罗伏安说。

资阳区从2013年7月份启动棚改以来,4个片区按照自改委模式实施了2926户的确权评估、安置房规划设计、评估复核、国土出让、改造签约和搬迁等工作。

永恒主题——依靠群众万里和风

“居民说了算,至少有三大好处:加快了拆迁进度、获得了群众支持、节约了拆迁成本。”3月30日,建新里社区棚改分指挥部的徐民安说。

徐民安是区委老干局干部,抽到分指挥部工作,在以往的10多年里,参加过大大小小二三十次城市改造工作,工作经验丰富。

2013年7月,建新里社区棚改动员大会和干部培训大会,成立分指挥部;

8月初成立群众自治改造委员会,并与项目公司签订委托改造协议;

8月底,完成摸底调查;

8月至9月完成确权公示;

10月至12月完成入户丈量、评估工作,并公示评估结果;

12月中旬,启动协议签订工作。

“在3个多月时间内就完成了497户协议签订,总签约率达97%,其中直管公房和单位公房全部签约。同样的户数,按传统的拆迁模式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徐民安说。

群众也很支持,自改委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的热闹场面经常可以见到。徐民安举了个例子, 3街区因最后1户未签约,影响了片区的整体生效和奖金兑付,自改委和其他群众20多次上门做工作,最终说服了,在规定时间内签了。群众做群众工作,营造了和谐拆迁的氛围。目前,资阳区还没有出现1例因棚改问题而上访的现象。

以前,资阳区大多采用部门单位包干,单位条件有好有次,职能也不一样。为了完成任务,条件好一点的单位“暗补”,往往出现拆迁户签约越迟,得利越多的现象,既增加了行政成本,也破坏了公平。现在,后签约的占不到便宜,降低了拆迁成本,为后续拆迁的顺利推进打好了基础。

居民说了算,从拆迁、开工到峻工,原棚户区居民群策群力,上演了一场“齐心协力敲开幸福门”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