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4月10日讯 楼盘型社区,左邻右舍一年难得敲一次门;单位型社区是微型“熟人社会”,彼此只认同事不认同社区;商圈型社区邻里都是生意人,见面只问“有钱赚冇”……面对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的社区,如果社区管理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已不合拍。昨日,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雨花区政府签约,在全国率先合作开展社区分类治理课题研究试点,探索在社会组织参与下,针对不同类型社区采取的“个性化”分类治理之道。
社区需求不同各有特点
2014年,雨花区被国家民政部确立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围绕“培育社会组织、推进社区服务”的实验主题,雨花区确定了东塘街道的政院社区、枫树山社区和侯家塘街道的韶山路社区等13个试点社区,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分类治理模式。
如何理解社区分类治理?以政院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绝大多数都是院校教职工及家属,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低于对单位的认同感,上班族家庭普遍存在养老托幼的生活不便;而在枫树山社区,居民归属感强,贫困人口集中,对社区依赖度高,由于规划年代久远,缺少物业管理单位,基础设施落后;在著名的高桥大市场内,高桥大市场社区居民则以中小商户老板为主,习惯了接受社区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管”,人口流动性大,休息时间少,养老托幼不便。不同的社区,个性迥异,居民诉求不一,用单一模式治理,显然不合时宜。
划分七类社区“因类施治”
为此,雨花区试水分类治理,将全区110个社区、36个按村运作的社区筹委会分为七类:老旧城区型、单位型、新楼盘型、综合型、失地农民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型、商圈型。根据不同类型,“因类施治”。如针对老旧城区型社区,建立适合老区特点的物业机制的同时,引进公益类和互助类社会组织,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提高其自助互助能力;对单位型社区,借“草根领袖”之力,以熟人优势促进社区认同,引社会组织之力,通过企业社工机构和养老托幼机构,满足居民亟需服务。对商圈型社区,利用商业协会,解决公共问题;着力开发养老托幼机构、流动人口服务机构,并实行社区错时上班制与全年值班制。
据悉,课题研究将从本月延续至11月,民政部将邀请相关专家深入雨花区社区进行调研,开展比较研究,最终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验证,报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成为决策参考。(记者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