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龙山站4月9日讯 穆芳英,龙山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在湘鄂渝边区有口皆碑。
26年平凡而漫长的从医岁月里,她用无私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为山区无数重病甚至濒临夭折的患儿撑起生命的绿荫,为无数痛苦的家庭送去了新的希望,在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龙山人民更需要我
1989年8月,穆芳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衡阳医学院(现更改为南华大学),分配到龙山县人民医院,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工作。
年轻时的她激情澎湃,渴望在新的岗位上一显身手。然而,她没有想到,要从死神的手中挽救一个小生命竟会如此艰难,更没有想到的是,她几乎每天都要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和死神拼争,与时间赛跑,而且一拼就是26年。
穆芳英清楚地记得,参加工作不久,一位还不到一岁的脑膜炎患儿,全科人员竭尽全力抢救了两个昼夜,患儿还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了。看着家属悲痛欲绝的神情,穆芳英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从那以后,她白天在病房为患儿诊治,晚上挑灯夜读,对照病例查看资料,研究和思索治疗方案,很快她便成长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
1997年,龙山县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病例,他们的症状同“病脑”相似,头部CT表现为“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灶”,死亡率极高,后来经她全面分析,查阅大量的医学文献,总结经验教训,确诊这类病是因缺乏维生素而引进的“脑型脚气病”,并大胆使用维生素B1治疗,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受到了同事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2004年,在同龄人中,她率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并且开始担任儿科主任。这时候的她反而比以前更忙碌了,儿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病号多,病情急,她要求全科医护人员提前上班,推迟下班,为的是让小患者病情尽快稳定,让患儿家长尽快消除紧张情绪,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提供给患儿。
多年的临床工作让穆芳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胆识。
2007年8月,一例经她确诊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的患者,其父母不相信并偷偷带患者跑到省城大医院检查,当他得知两地诊断完全一样时,其父激动地说:“我们那里有这样的好医生,我何苦要跑这么远啊!”然后又回到了龙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直到治愈出院,比到省城治疗少花费4000元。
由于她医术精湛,2008年她被调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任儿科主任, 医院为她安排好了条件优越的住宿条件,为她的女儿联系了好的学校,聪明的女儿也一下子就适应了学校的环境,第一次月考,就考了个全班第一名。
可是她的心里却并不开心,那段日子里,许多她曾经医治过的病人家属打来电话,话语中尽是惋惜和无奈。“你走了我们的小孩怎么办,你回来吧”。同事来长沙送病人告知她“你走后我们那里的儿科转走了十多位病人,穆老师,你还是回去吧”。
夜深人尽的时候,这些话常常一遍又一遍在她脑海里出现,使她彻夜难眠,心里常常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她知道那是生她养她而又缺医少药的故乡在牵挂她、呼唤她。
听说她要回去,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领导怎么也舍不得这位医德双馨的“才女”回龙山,极力挽留,并答应给她丰富的报酬。“龙山人民更需要我”,这一次,穆芳英回答得斩钉截铁。
只工作了短短2个月,她就毅然放弃了长沙优惠的待遇和舒适的环境,回到了她的故乡——龙山,回到了培养她多年的县人民医院。因为她舍不得这里的病人,舍不得纯朴的乡里乡亲。
新生儿科的领头雁
回到龙山后,她继续担任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当时儿科只有一个科室,42张编制床位,可住院患儿平均每天80多个,病区、走廊里病床加得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住院环境非常差。这极不利于孩子疾病的康复,特别是那些刚出生的新生儿病患,他们刚脱离母体,各种免疫力及抵抗力低下,极易被感染.穆芳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有一个空间将他们保护起来,让他们免受这嘈杂环境的干扰。
必须马上成立一个新生儿科,她大胆向院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她的想法,院领导非常支持,积极筹备分科事宜。
2010年3月,她被送到上海国际妇婴保健院进修新生儿专业,她白天学专业技能,晚上查病历,休息时间钻研课题,凭着她顽强不息的毅力,很快学成归来,为龙山县新生儿诊疗技术开创了一条崭新之路,为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新生患儿带来了福音。
2010年10月,湘鄂渝边区第一个新生儿重症病房成立了,她被任命为新生儿科主任,有人劝她:“在儿科干得得心应手,就别在陌生的领域劳心费神了”,“属于我的担子,我必须挑起来,不能推卸或者逃避,否则就是逃兵。”面对组织信任,同行支持及群众期待,她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改变山区儿科落后的面貌.使患儿得到高效,满意的服务。
她积极使用机械通气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PS和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开展24小时全静脉营养、新生儿换血等新技术,为新生儿科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生儿科的创建为众多的新生儿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随着住院患儿的日趋增多,创建之初的床位已远不能满足新生儿住院所需。为改变这一局面,穆芳英决定再次迎难而上,改扩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2012年2月,改造后的新生儿病房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环境更加温馨舒适,病房最多可以容纳40多名新生儿,已发展成为周边县市最大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形成了集产科、新生儿科为一体的系统化救治流程,通过充分发挥医院的综合优势和协作优势,为患儿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诊疗服务,有效提高了新生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强将手下无弱兵,穆芳英的严厉在县人民医院是出了名的,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是她身上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年资高的还是年资低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从不留情面。严谨的她在工作中绝容不下半点马虎,每次交班、查房,她都是字斟句酌,牢把质量关,将医疗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介绍说;“我就是冲着穆主任的严格选择了新生儿科,严师出高徒,对我们严格就是对我们负责,我可以受益一生”。
在穆芳英的带领下,新生儿科已培养出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在新生儿的抢救中均能熟练使用呼吸机,常规开展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腋静脉穿刺、早产儿发育支持照顾等技术。
如今的新生儿科病房环境优美,病房实施24小时监控系统,配备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各种多功能监护仪、多功能温箱、全功能婴儿辐射抢救台、微泵、微量血黄疸检测仪、血糖测量仪等,新生儿科也成为医院响当当的品牌科室。
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在新生儿重症病房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急危重患儿。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使穆芳英养成了沉着冷静、勇担责任的工作作风。她常对科室的同志讲:“只要患儿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新生儿重症病房工作人员有限,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建科之初,经验不足,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孩子。如孩子呛奶了、呼吸暂停了 、发热了、体温不升了、抽搐了.....作为科主任,她的压力更大,她常常24小时坚守病房,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她随时调整诊疗方案,连续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动窝”地守在危重患儿的身边是她最真实的状态。
201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科里收治了一名27周早产儿,当时孩子体重仅850g,生命能力极其低下,这样的孩子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在家休息的穆芳英闻讯后,火速赶到医院,立即组织抢救,看着孩子父母几乎绝望的表情,她没有放弃,带领她的医疗团队夜以继日投入到积极的抢救中,情况万分危急,她立即制定治疗计划。
患儿为早产极低体重儿,由于孕周不足,各系统及生理功能未成熟,能否存活将是个极大的挑战,必须突破保暖、呼吸管理、喂养、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贫血、晚期酸中毒、脑室出血、感染的十大难关,面对随时变化的病情,每一步治疗都是如履薄冰,十分危险。监测生命体征,复温治疗,静脉营养,控制感染,呼吸支持,在模拟的子宫环境中,小生命慢慢地渡过了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及代谢关,进奶量也从0.5ml开始一点一点增长,体重一克一克增加,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和养护,小生命长到了3千多克,能自已维持体温,脱离温箱了,进食的奶量也能维持生长发育所需,最终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那天,其父母送来一面大大的锦旗,激动的说,“穆主任,你是他的再生父母,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你”。
忘不了穆主任的何止这一个病人。今年初,从乡镇卫生院转来一名患儿,当时已出生3个多小时,全身发青,呼吸急促,她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需要立即上呼吸机抢救治疗,可患儿父母来自农村,母亲弱智,父亲腿残疾,家境十分困难,只有孩子的奶奶,带着500元钱,满怀希望地将孩子送过来。她没有多想,立即对孩子进行抢救,查血气,上呼吸机,各种监护,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其间没有一次催款,因为细心的她察觉到,在孩子住院期间,老人常常因没钱每天只吃一顿饭,她号召全科同事为老人送饭、为孩子捐款,筹积住院费用,同时与民政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民政支持.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患儿得救了,出院时老人热泪盈眶,再三感激。
像这样的事例,穆芳英已不清有多少回了,经她拯救的危重患儿不计其数。在旁人看来,她对看病有一种近乎于痴迷的劲头,她说:一天见不到患儿,心里就不踏实,看到新生患儿经她们科室抢救后康复出院是她最快乐的事。有人说那是境界,她笑称那是习惯。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在龙山县,只要一提起穆芳英,人们都知道她是一位出色的儿科医生。作为一个四十多岁女医生,她已硕果累累了:龙山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院妇委会主任,龙山县、湘西州人大代表,荣获无数次单位和县级“先进工作者”“行业服务明星”等光荣称号。
有功于院有愧于家
穆芳英有一个工作伙伴,每天都跟着她,或许她没有太多时间回家看看孩子,看看爱人,但是却每天都要看到它——这就是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
打开了这个有些破旧的软抄小本子,上面除了记录有患儿的信息及病情变化外,还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她对于临床诊疗中的一些设想,对于发现的问题,穆芳英不但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还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事讨论的结果及最终解决的办法一一写下。这种记录“患儿信息”的小抄本,穆芳英已经写了8本了。
每天,穆芳英都要带着这个小本子去病房,就连睡觉也把本子放在床头,方便把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灵感一一记录下来。在穆芳英看来:“想法很多,但要把这许多个想法综合出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来,过程非常艰难,需要经过几十次乃至成百上千次的实践演练,积累经验。”正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本子里,产生了很多后来为人们所称道的科研项目和临床新技术。
“我希望我的妈妈不是医生,这样我就可以像别的小朋友那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安然入睡,每天晚上只要妈妈的电话一响,她就要赶到医院,妈妈心里只有她的病人,爸爸又经常出差,我一个人好怕……”这是穆芳英女儿小时候的作文片断。
穆芳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患儿身上,却唯独忘记了自己的女儿。从小到大,她没有参加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亲手给女儿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且还是清一色的蛋炒饭。女儿的学习与成长、家务操持的责任全部落在了丈夫的身上,对女儿,她是心存愧疚的。如今,女儿已是中央财经大学大一学生,这让她很是欣慰
穆芳英用爱心和真诚,赢得了病人的好评。一封封表扬信,一双双满含热泪的眼睛,表达了对她的理解、信任。其中,不乏一些用语言无法表达感激之情的人,请她吃饭、送礼或递红包,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穆芳英总是婉言谢绝。用她的话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再拿病人的钱,自己就不值钱,再收病人的礼,自己就没有礼,再吃病人的饭,自己就心不安。
经过近5年的努力,她带着她的医疗团队,不断探索,攻关克难,收治新生儿达5000余人次,成功抢救1500克以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0多人,新生儿科的抢救成功率逐年攀升,迅速成为湘西州名望较高,深得群众信赖的特色专科,并跨入同级医院新生儿科先进行列。
医学事业是能力和关爱的事业,技能在左,爱心在右,分别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穆芳英怀揣着一颗济世救人的无悔之心,洒下了辛勤与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人生美不胜收的风景,这位龙山医学界的骄子,用她勤劳的双手,高尚的美德,赤诚的爱心,为山区患儿的健康撑出了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