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中国制造2025 长沙经开区准备好了
星沙时报
 
04-08 14:28

目前,中国每台盾构机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0至15公里,为此,铁建重工为客户提供产品翻新维修和再制造服务,让旧盾构机重新焕发活力。

镭目科技将机器人应用于冶金业多个环节。

三一研制的适用于工程机械的传感器,可深入执行部件内部,实现关键核心执行部件的在线调整和设备状态的在线感知。均为资料图片

星沙时报4月8日讯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30年时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全球第一方阵。3月25日,“中国制造2025”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将于近期对外颁布,在这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中,酝酿着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也蕴藏着长沙经开区发展的机会。

制造业发展十年纲领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新常态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递减情况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中,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中国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制造业发展之路,“中国制造2025”正是中国探索出的一个答案。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发力新材料等十大领域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的领域有十个,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那么在这十大领域,制造业应该如何“制造”呢?“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其主线是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

园区企业乘势而上

装备制造业是长沙经开区的品牌,除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外,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同样有着产业优势。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企业,近年来调结构,练内功。三一重工借助互联网思维销售设备、管理企业、研发智能制造机器人、积极拓展产业链。中联重科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农业装备,并先后完成对英国保路捷、意大利CIFA、德国M-TEC的国际并购。铁建重工则已经从“单台产品供应商”向“成套设备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成功转变。

依靠自主创新,千山药机凭借在制药机械、医疗装备、医疗器械市场上的超高占有率成为了“最牛湘股”。镭目科技针对冶金业的软硬件整套解决方案,已经实现了从矿石熔化到钢材出厂喷号所有工序全覆盖,占有了国内85%的市场,并进入了欧美高端市场。众泰汽车则实现了每月2000台纯电动汽车的产能,市场供不应求。

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长沙经开区势必成为将制造业推向高端的强大引擎。

镭目科技:定制化生产占国内85%市场

很多人说工业4.0时代是定制化的主战场。而这早已在镭目科技践行二十多年。在其工厂只有寥寥几台设备用于制造试验用机器,大部分的工作都在工程师的电脑中进行。

“钢铁铸造高温高热多粉尘,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意义重大。”镭目科技总工程师王志平告诉记者,和其他行业相比,钢铁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镭目科技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加渣机械手。

钢铁铸造时要加保护渣保证铸坯质量,需要两个工人同时在高热的浇铸流水线边用耙子不断地将保护渣推入钢水,劳动机械强度大,产生的粉尘对人体伤害很大。不仅如此,人工加渣不确定因素多,很难保证均匀加渣,机械手加渣则不会存在此类问题。

“机器可以24小时工作,人工要两个人一班,三班倒。”王志平说,一台加渣机械手至少可以代替六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同时,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也能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现在也没什么人愿意做这个事,环境脏,粉尘太多。”镭目科技机器人在钢厂工作环境最恶劣的环境里工作,往炙热的钢水里加保护渣、从一千多度的钢水里取样,它们替代重复无趣的工位,为钢材喷号。

机器人迟迟没有进入钢厂的原因也在于高温高粉尘的环境,这些都会影响机器人寿命,因此,至今没有国内企业为钢厂量身打造机器人,而镭目科技正是看中了这个细分市场,根据每个冶炼厂的要求量身定制,提供软硬件整套解决方案。目前。针对冶金业,镭目科技的各种控制系统已经实现了从矿石熔化到钢材出厂喷号所有工序全覆盖,占有了国内85%的市场。

铁建重工:云端远程监控盾构机

从用户终端交互、调研入手,整合产品规划、设计研发、性能改进、成本优化、运行管理、再制造…铁建重工逐步通过集成创新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去年12月,铁建重工根据吉林引松供水工程隧洞 “长距离、大埋深、高应力、高水压、高地温、大涌水、易岩爆”等地质特点和技术难点,针对性地研发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下线,填补了中国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研制的空白。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我们按延长链条针对客户需求,从产品研发、制造到服务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新服务模式。”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介绍。

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铁建重工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盾构机云端远程监控系统。将分散在各地施工的盾构机统一纳入监控平台中,从而实现对盾构机最新位置、掘进姿态、故障诊断的远程监控。

目前,中国盾构机的保有量近600台,每台盾构机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0至15公里,每年有数十台盾构机进入报废或即将报废阶段。为此,铁建重工为客户提供产品翻新维修和再制造服务,让旧盾构机重新焕发活力。

三一重工:行业内首提“智能机械”

智能制造的核心有两个,即智能机器和大数据分析,围绕以上两个要素,作为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三一均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探索。“机器人不再是单纯的机器人,一定要和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

早在2009年,三一重工就成立了“三一智能”公司,该公司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智能控制综合解决方案。当时,三一高层认为,面对国外传统工程机械巨头,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要想建立自己的创新路径,并实现超越,智能化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策略。

“我们认为通过智能化与我们的装备、产品的融合,以及对我们运营方式的促进,可能会颠覆现在这个行业很多既定的游戏规则,从而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和跨越式的发展。”三一集团高级副总经理周翔说道。

实际上,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三一是首家提出“智能机器”理念的公司,周翔表示:“所谓‘智能机械’,就是要围绕安全、效率、节能环保、机器的舒适性,以及企业的服务和运营这些主题,在透彻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化和精准驱动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我们的系统。”

近几年围绕“智能机器”,三一通过自主研发,研制出了应用于工程机械装备中的传感、控制、显示、驱动全系列的核心部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同时,为了实现与被控对象的深度融合,三一研制了适用于工程机械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深入执行部件的内部,从而实现了关键核心执行部件的在线调整和设备状态的在线感知。

设备的数字化还能极大“反哺”研发工作。“比如我们发现主要用于钢材市场装卸货物的起重机,虽然每次吊起的重量不大,但是速度非常快,因此出现臂架疲劳。后来,通过专项研发,加入高强度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样我们也就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一重起事业部副总经理兼研究本院副院长唐修俊说。

周翔表示:“畅想工程机械的未来,我们认为它将是一个移动的智能体,具备自己学习和判断的能力。未来机器的智能将不仅由制造者决定,而且可以由用户来决定。用户实践过程中可以训练它,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机器具有个性和灵魂。”(记者 陈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