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辰溪县湘西剿匪胜利公园 守园人15年坚守
红网辰溪站
 
04-07 14:51

张念文在公园义务擦拭纪念碑

纪念碑日常维护工作已成为张念文生活的一部分

红网辰溪站讯(本站记者 陈雍容 陈菲菲)3月29日晚上11点,在辰溪县湘西剿匪胜利公园旁的一栋小木屋里,守园人张念文又像往常一样,带上了手电、袖章、水壶老三样,走出了家门,开始了当天的日常工作。深夜路灯幽暗,沿着胜利公园新修好的石板路,老张打着手电慢慢走:“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这条路,全是一排木房。现在环境好啦……”

老张今年59岁,他嘴里说的“刚来的时候”是2000年。那一年,正当盛年的张念文从老家板桥乡,到县城做蔬菜生意。偶然得知城里的湘西剿匪胜利公园无人看守,园内设施时遭损毁,便毛遂自荐当起了义务守园人。当年的国庆节后,他带着简单行李,搬进了纪念堂一侧的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木屋,这一守便是15年。

开始为落脚,后来因荣耀

辰溪县城的湘西剿匪胜利公园始建于1952年,内设沅陵区剿匪胜利纪念堂、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烈士纪念碑、将军题词碑廊及解放军雕塑等设施。每逢清明、国庆期间,来此祭奠烈士,缅怀先人的县内外群众络绎不绝,还时常有老革命来此追忆曾经的峥嵘岁月。

“说句实话,刚开始来到县城,没地方落脚,看守胜利公园虽然没有工资,但是可以解决住宿问题……”说到当守园人的初衷,老张坦言道。守园人的工作很简单,每天晚上11点左右,在公园里转一圈,看看园内公共设施有没有被人为损坏,一天向县文物管理所报告一次巡逻情况,就算完成任务。

“这个门路好,晚上不要多久时间,白天还可以做生意。”但蔬菜生意散场早,卖完了菜的老张空闲时间多,也难免天天上公园转悠。“有时候看公园里有好多人,就跟着凑热闹,听文物管理所的解说员讲解,这才晓得园里纪念碑上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有故事的……”一闲下来,他就会去园区右侧的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对照馆内陈列的剿匪文物、珍藏照片等史料,寻找镌刻在石碑上的891名剿匪烈士的英雄事迹。

“桥头溪乡的易鹏飞是当年湘西纵队警卫中队长,1949年为了掩护部队主力,他带领一小部分战士和土匪激战两个小时后,最终惨遭杀害。”

“米月娥是辰阳镇老道湾殷实人家的女儿,1948年,在县城进行宣传和情报联络工作,不幸被叛徒出卖,22岁便壮烈牺牲了”……

知道了这些革命烈士的故事,公园纪念碑上的一个个名字对老张而言,就有了不同的意义。除了晚上正常值守外,白天他也会带着提桶、抹布和塑料袋,上公园义务擦拭纪念碑、捡拾游客掉落的垃圾。老张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擦纪念碑,接触到一个个烈士的名字,让他觉得心里很安静,又有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这些烈士都是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性命,守住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能守护烈士的英魂,很光荣、很有意义!”

不顾家人反对,父子接力守护

“守园又没有工资,还不如来店里帮忙。”提起老张的守园工作,老伴肖黑妹曾经很不支持。2002年,在城里安顿下来后,张念文把老伴也接到了城里。两人苦打苦刨,存下了一点钱,就在湘西剿匪胜利公园附近开了一家寿服店。没想到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一年至少有6万元进账。

作蔬菜生意的时候,下午一般没事,老张去园里转悠,搞清扫什么的还可以。但是做寿服生意不一样,天天要进货、送货,这样那样忙得不可开交,老伴难免就有了意见。

“堂客家眼角浅,我是不愿意丢下这个事的。”老张不顾老伴的埋怨,一年365天,只要在家,就会天天去园里。除了坚持日常的值守外,2012年,湘西剿匪烈士纪念碑落成后,他还“变本加厉”,主动挑起了纪念园区每日的夜间巡查和纪念碑日常维护工作。

老张的儿子张明今年25岁。刚进城的时候,他才10岁,天天跟着父亲屁股后面,听烈士故事,看剿匪影视,小小年纪就是个“剿匪英雄迷”。老张说,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儿子每年跟着学校师生来纪念园祭奠先烈,是最认真的一个,自己感到很欣慰。

张明高中毕业后远赴深圳打工,每年清明节都会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他都会和父亲先祭奠过剿匪烈士,再回板桥乡老家挂青。“这已经是我们一家的习惯了,包括过年都是这样,先祭烈士,再拜祖先!祖宗肯定不会怪我们……”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我们两个老的年纪也大了,儿子准备过几年就回来,接我的班!”老张说起儿子的想法,很赞成。他说的接班,是当守园人。老伴肖黑妹见拗不过老张和儿子,久而久之,在傍晚店铺关门以后,她也会陪着老张一起打扫烈士纪念碑广场。

“清明快到了。我今晚也要祭奠一下剿匪烈士。现在公园环境好了,不能烧纸,就敬一点水酒吧。”老张把电筒别在腰上,拿出原本装水、今晚装酒的水壶,在每块纪念碑和浮雕前的地上倒了一点点米酒。倒一点,就在碑上、浮雕上轻轻抚摸片刻,嘴角蠕动,不知说些什么。幽暗的路灯,把老张的影子照得很高大。

祭奠间,儿子张明也来了。他接过父亲的“酒壶”,说公园顶部有一盏路灯今晚坏了,有段路很黑,祭奠的事他代父亲做就好。说话间,张明熟练地接过父亲用了好多年的手电筒,快步走向通往园顶的阶梯,就像一名接过接力棒的运动员。

“我今年59岁,在这里守了15年了,争取再守15年,守不动了就让儿子接班……”老张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说话间,一阵春风吹过,带来了园区沁人心脾的花草芳香,老张说:“心底觉得有种神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