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清明探访邵阳名人墓:聆听历史的声音
红网邵阳站
 
04-07 11:43

红网邵阳站讯 (记者 罗中利) 隆回钟灵敏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代代历史名人。这些名人都曾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段,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峰峦叠翠栖落日,青山碧水寄哀思”,清明节期间 ,我们记录这些影响世人的最终归宿,以示纪念。

1006062217130c4d20a85fe0c0

魏源墓

魏源墓:仍存两疑冢

魏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晚年辞官信佛,寄宿寺庙。1857年3月26日病逝,享年64岁。魏源与诸多名人一样,选择在秀丽、安逸且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杭州西湖边长眠。

其实,寻找魏源墓,早在几年前,隆回县文化文物部门就有了行动,并派专人找到当时健在且为魏源守墓的魏源孙女,但因其年岁已高,事情又过于久远,她也只记得大概位置了。后又经邵阳老乡和当地热心人士丁云川先生的多年努力,在西湖边南屏山的方家峪找到了两个与魏源身份相符、墓葬位置相应的坟墓,由于这两个墓的墓碑都已被毁,且并排间距太近,要确定魏源具体葬于哪一座墓十分困难,就形成了现在魏源仍有两疑冢之状。如今,魏源两疑冢墓地得到杭州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进一步核实,并有了初步整修,两座坟墓前也树立了魏源墓地纪念碑。

百多年来,西湖的水仍然在静静荡漾,埋着精魂的南屏山依然在默默地守望。魏源墓的不确定性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光耀日月的魏源思想,永远感召着华夏儿女与时俱进,推进全社会的改革开放事业。

8

邹源帆墓

邹源帆墓:鲜为人知

随着邹汉勋故居申报国保工作的推进,“邹氏舆地世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邹家成就最为突出的邹源帆,他的墓就在隆回,似乎鲜为人知。

邹源帆,字代钧,系邹汉勋之孙。他为近代中国开启了西方地理学的窗户,创建了国内最早的地学学术团体———“舆地学会”,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学地图集”,率先采用铜版印刷出当时最准确的地图集代表作———彩色《中外舆地全图》,被誉为“彩图创始人”和“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08年3月,时年55岁的邹源帆病卒于武昌平湖门古月楼中国舆地学会,归葬于隆回罗洪官树下村南背里坪。墓葬现因年久失修,封土堆已夷平,墓碑犹存,下为水泥基座,上为三块麻石镶嵌,碑文依稀可见,载墓主姓名及生平。

鉴于邹源帆墓地处山村开阔田畴之中,又与附近犹在的邹汉勋故居相映生辉的环境优势,当地文物部门人士表示,作为延续文化的需要,邹源帆的墓不会继续就此默默无闻下去。

01300000026211120469251051984_s

魏光焘墓

魏光焘墓:原本气势雄壮

魏光焘,湖南隆回人。他的墓位于新邵县酿溪镇禾树村,距市区约16公里。从其墓地残留功德柱及护墓院屋部分砖墙,可以看出魏光焘墓葬曾经的雄伟壮观:占地达30余亩,墓台均为石料构筑,周饰浮雕,墓前建有华表、墓庙。

魏光焘,别名魏午庄,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位代理巡抚,历任陕甘、云贵总督,累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被清朝廷封为光禄大夫。其致仕后,在宝庆佘湖山下(今邵阳市社会福利院内)修建一四合院居之。相传魏光焘曾登佘湖山顶,发现北面一山晚上发亮,欲死后葬于此,即请风水先生前往寻地,此山就是今酿溪镇禾树村的辉山。

魏光焘现有后裔5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不少杰出人士,每年前来祭祖扫墓的络绎不绝。他们也正积极筹划集资出力,准备整理、恢复墓地原本面貌。

谭人凤e

谭人凤

谭人凤墓:昔立三无字碑

谭人凤,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1860年9月出生于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1920年4月病逝于上海,归葬于新化文田镇茅田村谭家山,墓葬犹存,但现有墓碑为新近所立。

据说谭人凤落葬于与故居相隔四十里远的茅田是有缘故的:谭夫人是茅田罗氏九房之女。谭人凤去世后,民国政府拨七十万银元的丧葬费,其后人依谭生前愿望将他安葬在老马塘山,当地人为表纪念之情,把山名改名“谭家山”。其葬法相传也较独特,先从山腰挖一个洞,然后把棺木推进洞内,封死洞口,再在棺木上方的相应位置培冢。山脚至墓平台全用料石砌成六十级(谭六十岁时去世)台阶。墓前效法给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做法,亦为谭人凤立三块无字碑。

站在墓前,放眼四周,顿感墓地于简洁中多份旷达。回首再望谭人凤墓的损毁,令人惆怅叹惋。明年正逢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祈求这处“辛亥革命元老级人物”的墓地也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修缮。

7c074ed8-0581-4e7f-ab3f-b0e1da3f80fc

袁吉六墓

袁吉六墓:毛泽东亲题碑文

袁吉六,出生于保靖葫芦寨,1911年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的国文老师。他对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培养和古文教育起到较大作用,深受毛泽东敬重。

袁吉六墓葬在隆回县罗洪乡孟公村蛇首地。现墓为1991年11月隆回县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后状,墓表为石塔,通高5.2米,塔基正方形,塔基之上筑如意台阶三级。台基之上筑座基,座基之上为塔身,以湘白玉砌筑,四方柱体,正面嵌大理石碑,刻毛泽东题字“袁吉六先生之墓”。塔刹成书、笔造像,喻意袁吉六教书育人之一生。后有章士钊、郭沫若组作的墓柱对联及半弧形墓围。

由省、县政府两次拨专款重修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碑文及两大文豪组作的墓柱对联,彰显出袁吉六墓不平凡的价值和文化内涵。隆回县文化文物部门据此极力推荐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踪隆回历史文化名人墓,那些先人的音容笑貌、传奇风采便一一回到眼前。他们中有人选择了隆回这片故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有人逝后如愿与异乡的土地融为一体。每一个历史名人的坟墓,从其问世那一天起,就成了一个历史符号、一个文化标志,承载了无穷的名人精神。这些墓冢,有的保护完好,成为我们凭吊之地,有的急需修缮保护,给后人找回失去的记忆。

袁月斋烈士墓

袁月斋烈士墓

袁月斋墓:曾经杂草丛生

袁月斋,名诗仲,号日辉。一九0三年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原湖南省新化县永固镇下六甲袁家院子(今隆回县高坪镇棋坪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有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五,其四兄一弟在父亲袁良佑的安排下都各学一艺:鞋匠、皮匠、染匠、缝衣匠、织布匠。唯有袁月斋不遵父命,不肯学艺,执意要读书。

一九二三年,袁月斋以全班第一名成绩在妙高峰中学毕业,转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在革命环境影响和同乡革命者彭慕陶的带动下,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于一九二五年经彭慕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袁月斋受中共湖南区委派遣,与彭慕陶到衡阳从事革命宣传,开办农运讲习所,组织农民协会。

六月六日,新化县总工会在彬彬堂召开县城工人群众大会,袁月斋在会上发言,愤怒谴责许克祥叛变革命的罪行,号召新化工农群众紧急行动起来,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可是,就在袁月斋召开群众大会之际,反动团防局陈尧佐叛变革命,发动了当时震惊国内的“六、六事变”。陈尧佐派兵丁埋伏于总工会周围,散会后,顿时枪声四起,袁月斋等七位同志当即被捕。当晚,团防局陈尧佐对袁月斋进行了严刑拷打,亲用大劈柴将其肋骨打断,袁月斋忍着剧痛,坚强不屈,骂贼不止。第二天清晨,袁月斋等被惨杀于新化县西门岭。残忍的刽子手对他会写、会讲、会出主意三大特点,分别朝他的手、口、腹部各射出罪恶的一枪。袁月斋身中三弹,英勇牺牲,年仅二十四岁,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袁月斋同志牺牲后,党组织秘密将其遗体运回其老家高坪镇棋坪村,安葬在月台庵后。

57387cf17468cbddd45f5d4ad42136fe

彭慕陶墓

彭慕陶墓:爬满了青苔

彭慕陶,清光绪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五(1892年12月23日)出生于新化县永固团(今隆回高平镇棋坪村)。幼读私塾,后毕业于高平小学堂,在家教书,善文辞,工楷书。民国10年随舅父赴长沙谋事,被聘为湖南教育会书记(秘书)。不久,结识易礼容、郭亮、夏曦,一道在岳麓山等地秘密集会,学习革命理论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1年12月,在湖南自修大学附设补习班任教,旋与易礼容创办长沙织布厂,组织工人运动。民国15年受党派遣,与袁月斋赴衡阳从事革命活动。6月任湖南省总工会书记(秘书),与郭亮一道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工人纠察队。“马日事变”时,许克祥调动武装包围总工会,他从三层楼上掀瓦攀上屋顶,跳地负伤,被湘江中学革命同志救护,背上破船,绕道回家。由于内伤严重,于民国16年6月12日逝世,埋葬于高平镇棋坪村。

这些名人他们选择了隆回这片故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每一个历史名人的坟墓,从其问世那一天起,就成了一个历史符号、一个文化标志,承载了无穷的名人精神。这些墓冢,有的保护完好,成为我们凭吊之地,有的急需修缮保护,给后人找回失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