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讯 游走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清明节假,与往年有着怎样的不同?普通家庭是怎么过清明节的?记者在长沙选取了3个家庭样本,进行解读。
祭祖的过程,就是进行家风传承、感恩教育的过程
耿茉莉今年70岁,家住长沙开福区望麓园街道荷花池社区。4月2日,面对记者采访,她说:“我们兄妹3家八九个人每年都要一起去潇湘陵园祭祖,清明、春节都去,在墓碑边上倾诉心中的怀念和感恩,请先人放心,现在大家都过得挺好的。仪式结束以后,再找个农家乐餐馆聚会,老老小小边吃边聊,回忆过去,畅谈现在,设想未来,祭祖成了加深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促进家风传承的好机会。”
耿大妈父母以前当老师,祖籍益阳沅江,她和哥哥长大后到长沙工作,尔后各自成家,妹妹一家留在老家。小时候留给耿茉莉磨不去的印记,是一个苹果,妈妈切一半给孩子们,另一半再分成两半,分别送给爷爷奶奶吃,妈妈用行动教育他们:一个人要懂得感恩,尊老爱幼。
后来,父母退休了,就跟着兄妹俩住在长沙,两家轮流过。当时,住房面积窄小,只有两间房,兄妹都让父母住正房,自己夫妻俩带着孩子睡过道房,好吃好喝的先孝敬父母,从不因小事吵架拌嘴,到1993年父母先后过世。从此,3家人每年一起清明祭祖或者春节团圆,没有间断过相聚。
现在,70岁的人了,耿大妈还担任荷花池社区党支部第二支部的书记,义务为党员和居民服务。去年底,开福区对社区老旧道路、房屋提质改造,她负责4栋140多户居民的动员、组织和协调工作,七八层的房子靠双腿爬上爬下,有时做一户的工作就得上门五六次,扭伤了两次腿,还继续奔忙,最后在各方协力下工程如期完工,群众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
耿家人和睦互爱、乐于奉献的家风,不但在第二代身上传承下来,还在第三代心里扎下了根,孩子们工作后自己从不乱花钱,可给父母买起东西来格外舍得,好的衣服给父母穿,好吃的东西给爸妈吃,工作上处处争一流,一个侄女研究生毕业后,还留在了大上海。
鲜花祭祀绿色环保,对环境没有污染
“妈妈,鲜花祭祀绿色环保,对环境没有污染。”4月2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乌溪村村民张颜带着一家老小到后山陵园祭奠先人时,就读于北雅中学初二年级的女儿于小冉抢着提醒她,随后,他们“点燃”一串电子鞭炮,在坟前献上一束黄色的菊花,向亲人三鞠躬,用这样的方式向逝者表达哀思与缅怀。
2000年张颜的公公去世,两年后于小冉出生,她虽然没有见过爷爷,但从小听着大人说爷爷的故事长大,爷爷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老党员,勤勤恳恳养大了3个孩子,把三间土砖平房变成了二层楼的小洋房,树起了孝顺、勤劳、乐于助人的好家风。所以,每年清明祭扫,她都要跟着大人来坟头,诚心诚意地给爷爷磕头鞠躬,平常孝敬奶奶更是没话说。
过年过节,于小冉还在妈妈的带领下,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组织班上的孩子给老人表演节目,养成了开朗乐观、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性格,在班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前不久她作为班上唯一的代表被推选为开福区“美德少年”。今年暑假,她打算去湘西看望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记者问于小冉为何关注绿色环保祭祀,她回答说乌溪村过去清明节扫墓祭祖放鞭炮烧纸钱,热闹是热闹,带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也很大,还生怕引起山林火灾,今年沙坪街道推出“文明祭扫,无烟清明”活动,觉得很好,能够倡导市民以文明健康的方式祭奠先人,于是这样做了。
学父亲,留下桂花树,香气也宜人
4月4日上午,岳麓区银盆岭街道桐梓坡社区居民顾小均带着妻儿、母亲,来到了湖南唐人万寿园树葬区,在一棵桂花树前,寄托对亡故父亲顾卿的哀思。
2年前,顾卿去世。他是位老党员,也曾是单位的一位政工干部,平时帮着单位里的同事忙活家中的丧葬事,看得多了,也想得深了,在临终前,老父亲对儿子说:“大操大办,那都是给活人看的,我不需要,只要埋在一棵树下。”
这样的决定,顾小均和母亲都接受不了。但父亲的临终选择,只能顺从。在办理丧事过程中,他们一切从简,不大操大办,没有搭棚子、吹吹唱唱闹翻天,在唐人万寿园树葬区,顾小均和母亲将父亲骨灰撒在了坑中,亲手植上了一棵桂花树。
如今,小桂花树长得枝繁叶茂了,顾小均感到像是父亲的生命在循环。他和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在树前默哀,诉说对亲人的哀思与怀念。
2002年,顾小均的母亲患上了甲状腺恶性肿瘤,是父亲的细心照料,让母亲身体渐渐好起来,不料他自己又患上了中风。父亲患病时,顾小均明白了一个男子汉的担当,他说:“容不了你选择,容不了你思考,就那种责任感一夜之间,催化所有的情感。”那时候,顾小均一边照顾体弱的母亲,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5年过去了,父亲带着幸福感走了。
现在,每年清明节,顾小均都会带着儿子一起祭奠老人,让他感受文明殡葬新风,也会跟他讲起父亲的故事:学父亲,留下桂花树,香气也宜人。(记者 陈勇 沙兆华 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