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长沙小巷里105岁老人 当年烽火中书写战地报道
长沙晚报
 
04-02 11:36

虽然已是105岁高龄,但伏笑雨老人精神矍铄,每天还能不戴眼镜读《长沙晚报》。 图/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在生命的长河中,105岁是一个悠长的时间跨度。它可以穿越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可以听到新中国成立的礼炮,更能用几十年的光阴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在芙蓉区东湖街道一套简陋小平房内,105岁的伏笑雨过着再简单不过的生活:看报散步、就餐休憩。“老人家是上世纪30年代的老记者,多次赴抗战前线采访。1945年国共和谈时,他还亲眼见证毛主席重庆谈判的风采!”在东湖居民心中,伏爹的经历可是再传奇不过:做过教员、当过记者、上过战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沙多所学校任教,如今依然精神矍铄的他,更以自己的百年人生感悟,为街坊邻居传递为人处世正能量。“伏爹的故事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邻居们都说。

报道战事顶着枪林弹雨也要前行

“长沙晚报我每天必看,国际国内大事、长沙发展变化,不多出门也能知道。”在紧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条偏僻小巷内,伏笑雨所居住的小平房里虽然摆设简单,但一桌一床一椅收拾得很是清爽。每天早餐后,阅读《长沙晚报》已成为伏爹的必修课,不戴眼镜就能细细读上一小时,在飘着墨香的字里行间,老人仿佛又重回战火硝烟中笔耕不辍的那个年代。

“1931年我才从当时的湖南省立一中师范部毕业,此后当了6年的中小学老师,从1937下半年开始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在伏笑雨的简历上,一连串经历印证着这名百岁老人是新闻界当之无愧的老前辈:他曾任长沙《力报》记者,湖南《国民日报》编辑、采访主任,抗战时期第九战区《阵中日报》总编辑等,更多次身赴湘鄂赣前线采访。

“我那时当记者,可没有你们现在这么细的分工、这么好的条件,写文章、码字、排版、校对都是我一个人。”虽然光阴已经走过近80年,但伏爹对曾经的记者生涯仍有记忆:“那时每个报社只有两三个记者,当然事事要参与、个个都是全能型。”至于那个时代的报纸编排,在伏爹的印象里和现代报纸也没有太大区别,国内外大事放在头版,战争时局常能登上头条,二三版则是国内、省内、市内新闻,政府决议、市井故事不拘一格,四版则多刊登一些读者来信和诗词,类似于现在的副刊版。

斜挎一个布书包、背着一个军用水壶,抗战时期不到30岁的伏笑雨就是这样冲锋前线,成为一名“笔杆战士”。“当时的湘鄂赣由九战区管辖,我常到该战区各军、师去采访,子弹从眼前飞过的情况不知遇到多少次。”伏爹说,有时也会就地等等,没那么危险了再走,但大多时候顶着枪林弹雨也要前行,“战事吃紧,没有太多时间考虑自己啊。”

而近80年前伏爹的新闻理念和行文风格,至今仍让记者颇为受益。“做战地记者可不能只写战事战况,更要挖掘细节典型,鼓舞前方士气。”伏笑雨回忆到,自己喜欢写特写和长篇通讯,特别以挖掘战士的心理和感人故事见长,文字也力求生动可读,这样的文章更能激发民众的爱国豪情、投身抗日洪流。1942年,伏爹和一名同事还共同出版了《洞庭波静》一书,选辑了40多篇战地通讯,细节化的故事描写,动情的行文遣句,和现代新闻写作强调“既准确又生动”的要求不谋而合。

亲见毛主席风采 一生难忘怀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会谈,我可是亲眼目睹到毛主席的风采!”在伏笑雨的一生中,最为难忘的当属与毛主席的一次会面,当时他虽然已告别记者岗位,却因是“双十协定”签订后重庆各界为毛主席举行的欢送大会筹备人员,而与主席有了近距离接触。

1944年4月,日寇进犯长沙,伏笑雨带领《阵中日报》部分员工历时7个月抵达重庆,其后他便告别新闻工作转任他职。

“国共和谈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后,毛主席决定次日返回延安,重庆各界也由此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欢送会。”伏爹至今记得,为了早点一睹毛主席风采,10月11日清晨不少人就在会场外等候,主席到达后满面笑容,向群众挥手致意,进入会场后更是与大家谈笑风生,与会人士无不为他亲切和蔼的风度所感动,争先挤上前来握手。其中一名青年,握住毛主席的手后激动地说:‘我是湖南人,也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特向您致敬问好。”毛主席笑着说:“好嘛,我们是同学呵!”小伙子红着脸回答:“不敢,不敢。”引起会场一阵笑声。

让伏爹至今不能忘记的,是毛主席在会场上的一段发言。他简略介绍了国共和谈一些内容,更寄语社会各界,经过八年抗战,百废待兴,要有和平的环境,才能发展经济,才能建设兴盛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和平团结的局面,中国要和,和为贵。“在说到‘和为贵’时,毛主席伸出右手向前挥动,听众掌声更是长达一分钟之久。”

作为会场布置和嘉宾接待的工作人员,伏爹还透露了一些有趣细节。当时在毛主席讲话之后,国共和谈时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张治中致了欢送词,顺便幽了自己一默,“对于这次和谈,我是有功的,将来如果有人写章回小说的话,请不要忘记《张治中三上延安》这个回目。”伏爹回忆,张的风趣也引起会场的一阵掌声和笑声。

“不德之事不为”让老人心宽长寿

虽然经历了诸多风雨,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伏笑雨却选择回到自己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份工作:当一名老师。他先后在长沙畜牧兽医学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任教,直到1979年才退休。

“不义之财不取,不德之事不为。”如今在伏笑雨的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面贴满家人照片的墙壁,而在一面镜框的两侧,手书的两句箴言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伏爹的人生信条,这份德行胸襟,也是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吧。”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的老同事还记得,伏笑雨教的学生中有家境困难的,他便常喊到自己家来吃饭,有时候一吃就是大半年。从1993年开始,更是先后七次将自己珍藏的百余本书籍捐赠给学院,“诗词、史记、科学书籍等均有,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105岁的伏爹,如今安享着简朴平静的晚年,除了有点耳背外,其余可称得上身体不错、吃嘛嘛香,吃饭不挑食、生活有规律也成为老人高寿的另一个原因。“与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晚年较少沾荤腥不同,伏爹的一日三餐荤素皆有。”一直照顾着伏笑雨生活的保姆说,如果非得要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那就是老人喜欢在饭后喝上一大杯茶。至于日常作息,老人更是遵时守点,遇到天气好时,还会在家门口走上几圈。

在街坊邻居眼中,老人也是街巷中的“宝贝”。“早些年,谁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找伏爹来说说,老人就用会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来开解对方。”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尹卫东说,居民间有了罅隙和解不开的疙瘩,伏爹三言两语总能让他们心服。现今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大伙也尽量不再去打扰他,但每到他生日时,都会来看望和送上祝福,“伏爹的生日马上就到了,到时大伙还会一起为他再庆祝寿辰!”

光阴的故事

1931年

伏笑雨从省立一中师范部毕业,当了6年中小学老师

1937年

正式成为一名记者,曾任长沙《力报》记者,湖南《国民日报》编辑、采访主任,抗战时期第九战区《阵中日报》总编辑等

多次身赴湘鄂赣前线采访

1942年

和一名同事共同出版《洞庭波静》一书,选辑了40多篇战地通讯,故事描写有细节化,行文遣句很动情

1945年

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会谈

作为欢送大会筹备人员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

新中国成立后

重新选择当一名老师

在长沙多所学校任教

1979年

退休

1993年起

先后七次将自己珍藏的百余本书籍捐赠给学校 记者 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