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女儿这向不太爱说话,我担心她早恋,这怎么办啊?”昨日,在星沙打工的刘女士火急火燎找到设在泉塘街道泉塘社区的“工之友家园”。一进屋,她就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地向刘志祥倒了出来。“别急,我会安排个心理咨询志愿者和你女儿聊聊天,没有解不开的结。”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刘志祥的“工之友家园”呈现。就是这个为农民工做着公益的刘志祥,自己也是一位农民工,正因为他的公益行为,他被评为“2013中国城市化优秀农民工”。
打工仔当上酒店总经理后辞职做公益
17岁那年,刘志祥和很多农村的贫困孩子一样,中专毕业后从常德农村赴广东打工,做过流水线、当过酒店服务员,一直到2004年,埋头苦干了10年。最终,他成为了一家三星级酒店的总经理。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一直以一颗农民工的心,思考着和自己一样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如何才能改变。
刘志祥说,农民工除了上班、加班,大家没有自己的娱乐和休闲生活。“农民工也应该有自己的休闲空间。”于是,刘志祥辞掉酒店的总经理工作,用自己的积蓄租房开了一家名叫“心灵之约”的农民工俱乐部。“其实就是农民工不用花钱就可以进来喝茶、下棋、看书的那种俱乐部。”他的公益之举感动了不少人,特别是感动了无数农民工,因为他的“心灵之约”让在外拼生活的农民工找到了“家”的感觉。2011年8月,他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
回长沙创办“工之友家园”服务农民工
2011年底,刘志祥决定回长沙,创办一个为农民工兄弟服务的公益平台。带着“十大杰出农民工”荣誉获得的2万元奖金,他在长沙县泉塘街道泉塘安置小区的菜市场旁租了个小门面,办起了“工之友家园”。最初3个月,他就用电脑和投影仪,在门口放免费电影。“最好的办法是以书为载体。”于是,他自买自筹建了个“外来工图书室”。
农民工通过来看书、看电影,对刘志祥有了好感,就问他搞这些事到底是想图什么。“漂泊在外不容易,我希望我们能在外面有个小家。”刘志祥说。“让工友们通过这个平台参与活动,从被服务对象慢慢变成自我管理,再通过自身的技能参与服务。”刘志祥目标清晰。如今,在刘志祥的“工之友家园”登记注册的农民工志愿者有300多人,他们凭着自己的力气和技能,服务着同样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他要将公益组织做成服务农民工的品牌
2013年,刘志祥的“工之友家园”公益组织在长沙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现在,刘志祥的“工之友家园”正在做的项目是“家有儿女·共融空间”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这个项目获得了长沙市民政局的项目支持经费。
“家有儿女·共融空间”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从2013年4月开始启动,在每周五晚上以交流会的形式进行。来自江西的黄荷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来这里和其他的工友们交流心得,还有经验分享,我是收获了很多。”黄荷花不光自己爱上了“工之友家园”,孩子也常常来“工之友家园”的“四点半课堂”学习,还参加了文艺队。“交流多了,人也活泼了。”
“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也都是免费的。”刘志祥在思考,要让公益组织更加专业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赢得政府的青睐,从而获得资金支持。“有了资金做后盾,服务农民工的公益组织才有可能做成品牌,才能让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之外的农民工群体,不会呈现出‘孤岛化’、‘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