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吉首站3月31日讯(特约记者 陈生真 通讯员 张金月) 刚刚过去的2014年年底,吉首市人民广场热闹非凡。设在这里的武陵山片区(湘西)首届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博览会展厅内,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一场生态、有机、富硒、绿色的盛会,更是吉首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次大检阅。全市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竞相亮相,100多种产品争奇斗艳。为期14天的农博会引来5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购物,签约项目5个,签约总金额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给吉首市带来惊喜的远不止一场盛会。 该市按照“项目兴市、改革兴市、实干兴市”发展思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亿元,增长4.5%,农民可支配收入7197元,增长14.8%。
“立足特色兴办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以产业化模式推进农业工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欣喜地向记者道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提质、促农增收的路径。
“特色农业”引领“快车道”
春天,去马颈坳镇赏桃花;夏天,到双塘镇品尝牛奶西瓜;秋天,到河溪镇摘红提;春冬两季,去寨阳乡摘草莓……
眼下,正值草莓成熟的季节。3月9日,记者驱车来到风景秀丽的寨阳乡,映入眼帘的是路边一排排波浪似银白色的棚架,棚架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草莓挂满枝头,颗颗个大饱满,散发出浓浓的香甜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快朵颐。
在草莓园里,来自城区的李女士拿着提篮小心翼翼地采摘了一大半篓草莓,她的儿子在一边拍着手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赶紧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嗯,真甜,真好吃!”李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带孩子来这里摘过草莓,孩子一直念念不忘,今天她特意邀上了朋友一起来采摘草莓,大人小孩都觉得好吃又好玩,自己动手采摘的草莓感觉特别香甜。走的时候,每家都带了好几斤草莓回去。
据草莓园老板陈建波介绍,一亩大棚草莓每年可收获草莓1500斤,每斤按35元计算,亩产值5万余元,相当于种植水稻的25倍。他说:“全乡已建成草莓基地6个,面积达1000余亩,草莓销往周边县市,每年招引2万多游客前来采摘”。
近年来,吉首市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发挥特色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围绕农民增收,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建体系、抓服务,重点扶持,梯次推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
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以优质稻、椪柑、时鲜水果、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为主的特色农业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三圈五块十大产业带”产业布局,“三圈”即:城郊高效农业圈,以休闲农业、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基地为重点;中郊优势农业产业圈,以蔬菜、高效经作、特色养殖为支柱;远郊生态农业产业圈,以椪柑、茶叶、烟叶、中药材基地为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2015年,该市高起点做好“十三五”农业产业规划,规划建好3个以上万亩现代农业标准园、精品园、示范园。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万亩、稳定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推动现代椪柑、烟草、苗木花卉、时鲜水果、中药材、畜禽等特色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晃动“摇钱树”
边城醋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加工高科技企业,公司以大米为原料生产香醋和以椪柑为原料生产果醋饮料。近年来,公司实施“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河溪镇、丹青片建立10000亩优质椪柑生产基地。在矮寨镇、排绸乡建立了3000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每年从基地收购椪柑1万多吨,带动椪柑果农5000余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每年从基地收购大米1500吨,带动农户560多户,人均增收860元。
近年来,吉首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全市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2家,年可实现总产值达9409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9414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232万元,上交税金2720万元,实现劳动者报酬5545元。
“产业园区”打造“聚宝盆”
1月14日,记者来到吉首市排绸乡河坪村富硒椪柑生产基地看到,路边停满了一辆辆准备装载椪柑外运的加长大货车,果农们正忙着把印有“湘西富硒椪柑”包装的椪柑过秤上车。
近年来,吉首市按照“专家授课、能人指导、基地示范、农民收益”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加强示范推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自觉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府每年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重点扶持茶叶、椪柑等主要产业园区建设。目前,马颈坳“武陵山茶博园”、双塘大坝大兴农业示范园、“丹青片有机椪柑标准园”、白岩“着落中药材产业园”、寨阳“武陵山片区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矮寨小龙“大鲵特色养殖场”、五里牌“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产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生产销售状况喜人,直接带动农户16000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
“合作组织”架起“小康桥”
“过去,我们种植茶叶是一家一户,规模小,产量低,效益上不去。自从加入合作社后,种苗统一安排,原料成本低,质量有保证;生产管护统一,产品统一销售,价格也比过去高多了!”3月8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60多岁的向大伯一提起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加入合作社的诸多好处。
近年来,吉首市紧紧围绕“合”字做文章,把独立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村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发展合力,有效破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串起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链”。合作社经营涉及茶叶、药材、土鸡、泡椒、椪柑、苗木、花卉、生猪、梨子、养鱼、蔬菜、小水果、西瓜、蔬菜、特种养殖等产业,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81家,合作社成员达到10318户,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12792户;合作组织拥有注册商标10个,QS认证2个;运作“红色股份”合作社33家,注册资金3.7亿元。2014年,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53亿元,成员户平增加收入3200元,入社社员收入高于其他农户的25%以上。
“美丽村寨”步入“幸福路”
“这边的村寨建设很美丽,也很干净。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民族风情浓郁深厚,自然风光独特秀美,我们那边没有。下一次,我要带家人跟朋友一起来,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秀美的自然风光。”3月5日,一名来自广州的游客在吉首市社塘坡乡齐心村游玩时意味犹尽地说。
近年来,吉首市出台《关于实施“八九十”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意见》,按照一个公园一种风景主题,一个农庄一个特色产业、一个村寨一种民族文化风格的总体要求,将德夯、红枫、芙蓉岗、西郊、小溪、花果山、峒河湿地、南郊等八个公园;太阳岛、八月湖、坪朗、隘口、寨垅、枫香、湘西明珠、海螺朝天等九个产业突出的农庄;社塘坡乡的齐心村和十八湾村,矮寨镇的中黄村,丹青镇的清明村,太平乡的司马村,双塘镇的大兴村,己略乡的古者村,寨阳乡的勤丰村等十个特色民居保存完整,土苗文化深厚,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基础较好的村寨,确定为“八九十”现代农业示范性工程,并将这27个点的建设任务分解到了市直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目前,红枫、德夯、西郊等公园基本成型;齐星村“石头屋”、司马村“一尊故居”、中黄村“明清民居”、勤丰“苗寨”等保护、修缮、开发、传承等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太阳岛现代田园食品游、坪朗草莓豆腐游、隘口万亩黄金茶游、寨茏百亩荷花游、枫香桃花游等来势喜人,年游客不低于30万人次,极大地推动了该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