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宁乡绝症男孩捐角膜 “能帮到别人我就没白活”
红网
 
03-27 10:56

陶灵与爱尔眼科医院签订了捐赠协议

红网宁乡站3月27日讯  (分站记者 杨柏松)“从小身体就不好,常感冒,到医院一检查就是肺炎。”陶灵的妈妈陶伟回忆说,陶灵小时候虽然多病,但是长得很可爱,在2004年宁乡电视台的“漂亮宝贝”评选活动中还得过二等奖。2006年,看到陶灵走路无力,陶伟带着他先后来到湘雅医院、省儿童医院进行诊断,结果显示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虽然医学上称这种病基本只能活到18岁,但我们希望创造奇迹,一直奔跑在求医问药的道路上。”陶伟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正规医院,其他偏方、秘方都用尽了,医药费花了30多万元,可是孩子病情没有好转。2009年,陶灵在读了3年小学后,再也走不动了,只能依靠轮椅生活。“那时,他还可以自己推轮椅,2年后,轮椅都推不动了,全靠我一个人护理他。”陶伟透露说,因为久坐不舒服,她每隔10多分钟就要挪动一下陶灵的身体,帮他活动活动。去年开始,陶灵的身体每况愈下,骨骼开始变形,原来能够竖立的脖子也无力挺起来,总是歪到一边,睡觉也要垫设靠枕。

“他原来也说过要捐献器官的事,当时我根本没有在意,最近,他的这个意愿越发强烈了。”翻着陶灵小时候可爱的照片,陶伟的眼睛通红通红,“那时只想治好他的病,从来没有想过器官捐献的事。”陶灵则平静地告诉记者,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后,他就决心向黄舸(长沙人,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1岁去世,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学习,将自己生命的最好礼物——器官,捐献给社会,“如果多少能够帮到别人,我就没有白活了,所有的器官,只要有用,我都愿意在身后捐赠出去。”

带着陶灵的心愿,记者找到了宁乡县红十会的专干李朝霞。了解相关情况后,她立即电话咨询了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眼角膜可以捐赠,其他器官因为功能问题不能捐献。小小年纪,就有这种献身精神,令人敬佩。”当记者把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的答复转告给陶伟时,这位母亲沉默了一会儿:“那就捐眼角膜吧。”3月21日,爱尔眼科医院工作人员赶到她家,双方正式签定了捐赠协议。

现状:传统观念束愽器官捐献

“目前,捐赠器官的人非常少,陶灵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宁乡县卫生局工作人员表示,器官捐献者是一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光荣谢幕。

然而,据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崇尚身体完整、死后入土为安,这种传统观念成为了器官捐献的拦路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万人,但其中只有1万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供体,其余99%的患者只能在等待中逐渐绝望。角膜疾病是全球第四大致盲疾病,在中国更是第二位致盲眼病,目前有400多万名角膜盲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然而,每年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不到5000例。现在,在国内大约有20个眼库,但几乎都是“有库而没有眼角膜”的“空库”。

就湖南来说,全省6800万多人中患有肾病、尿毒症患者就达6万人,由于器官移植供体严重不足,每年实施移植手术仅700例左右。

据全球器官捐献与移植观察机构的数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捐献率普遍较高,其中,西班牙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率为37/100万人口,是器官捐献率最高的国家。但是,据中国卫生部的数据,中国的器官捐献率仅为0.6/百万人,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假如是你,你愿意填写捐献遗体器官登记表吗?”昨日,记者就器官捐赠随意问了几个朋友,几乎无人明确地表达捐献意愿。一位医务工作者介绍,阻碍器官自愿捐献的难点在于传统观念。首先是国人传统上忌讳在生前谈死亡,不愿意考虑死亡之事。过早地谈论或触及死亡,在许多人看来很不吉利,心理上难免抵触;其次是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和“死后留全尸”的影响根深蒂固。

呼吁:器官捐献与文明同行

陶灵的生活充满了不幸,但他毅然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义举,这不仅等于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传递了浓浓的爱心,带给每个人震撼和感动。

宁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李洪波表示,陶灵自愿捐献器官的善举,不仅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更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无私奉献。“这一举动传递的是人间的真善美,是社会新风的真实写照。”李洪波说,器官捐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明的象征,社会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爱,所以才充满阳光、充满生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网友“心梦”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后的遗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人死后的归宿有三个地方:一是入土为安,二是骨灰海葬,三是捐献遗体或器官。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家人们基本都希望逝者能保持身体的完整,“体面”地离开人世,所以一般都无法接受捐献器官或遗体这种让逝者“死无全尸”的做法。但事实上,对死的态度是对生的态度的延续。捐赠器官,这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的生命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莫大帮助,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逝者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捐献眼角膜、肝、肾——这些人体最宝贵的器官,让那些正在忍受黑暗或病痛折磨的患者看到光明或重生的希望。

“生命以爱的形式在延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暖心义工、长期从事公益行动的菁华铺卫生院院长杨勇杰表示,一个人的观念与人的出身、职业、教育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器官捐献来说,只要“能够帮助别人”成为你的价值观,就能冲破传统束缚,观念自然也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