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政府网3月25日报道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任务,在工委、管委会、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动力谷”、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示范区为总目标,以五个百亿工程为总抓手,强力推进创新驱动、产城一体、绿色崛起,全区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扩张。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快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0.5、1.5、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1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5813元,较去年人均增加8113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3.7:53.3:43.0调整为3.6:52.0:44.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6.0、4.8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1.5%、54.5%、44.0%,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为21.0%;税收收入占比80.3%,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比68.2%,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7.7亿元,增长19.5%,较去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2%。
财政收入迈入新台阶。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2.02亿元,增长18.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74亿元,增长23.6%,收入总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市第一;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8万元,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全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9%,直接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增幅均高于公共财政收入增幅。
民生100工程进展顺利。省、市64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全面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45项指标已提前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可控。全区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97起,同比下降42%;死亡2人,同比下降33%,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受伤40人,同比下降2.4%;直接经济损失16.27万元,同比下降73.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0。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亿元,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7.3亿元,增长4.4%;牧业产值4.2亿元,增长4.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4.6%。粮食种植面积19.6万亩,粮食产量9.3万吨;肉类产量2.01万吨,禽蛋产量0.14万吨,水产品产量0.49万吨。新造林1240亩,成功创建市级“绿色村庄”5个。
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区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195.7%。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38亿元,增长29%。成功申报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排灌渠道整治198公里,“五小”水利项目56处,水毁工程修复17处。硬化乡村道路3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7个。各类农产品检测中心6个,全年共检测5252批次农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家,加工产值达到185.5亿元;休闲农庄达到54家,经营收入1.1亿元。生猪规模养殖场205个,生猪出栏23.05万头。蔬菜生产基地17个,种植面积0.65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15万吨,其中绿色食品基地3个、无公害食品基地4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食品3个完成“三品一标”认证。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增长11.2%。规模工业有新突破,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2.3亿元,增长17.1%,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相当于2009年全区经济总量。完成非公规工总产值168亿元,增长15.3%;实现非公规工增加值54.7亿元,增长15.2%。
产业集聚效应凸现。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294.7亿元,增长18.1%;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97.1亿元,增长18.6%,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02.0%。五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34.4亿元,增长21.1%,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3.0%。农副食品加工业28.5亿元,下降6.3%;金属制品业22亿元,增长2.0%;轨道交通装备产业77.1亿元,增长38.0%;汽车制造产业82.5亿元,增长24.6%,成为工业第一大产业。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7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2%。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3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3%。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5亿元,增长13.4%;实现利税14.2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11.0亿元,增长37.4%。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到113家。规模工业年产值过十亿企业7家,其中2家年产值过五十亿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及零售部件、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资质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区资质建筑业总产值39亿元,增长26.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10.9%;房屋施工面积208.5万平米,增长22.2%,其中新开工面积110万平米;房屋竣工面积122.2万平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持续攀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到331.5亿元,增长21.8%,比2007年株洲市投资总量还多42.8亿元,项目投资规模稳居全市第一。从产业投资方向看,第一产业投资8.5亿元,增长195.7%;第二产业投资91亿元,增长42.7%;第三产业投资145.8亿元,增长46%。全区各类建设项目个数达26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88个;新开项目173个,其中亿元项目14个。
五大百亿工程扎实推进。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完成投资16.9亿元,各项基础建设进展迅速;新马EBD完成投资25亿元,万丰湖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抓紧施工;汽车博览园完成投资10亿元,征拆土地1100亩,场平土地300亩,建成4公里片区道路;汽车产业集群完成投资10亿元,北汽二工厂各项开工条件已具备,南车时代新能源汽车产能提升项目竣工投产,海纳川零部件二期、首鹏汇隆二期,以及一批零部件配套项目正在积极引进和建设中;月塘生态新城完成投资40亿元,启动泰山西路沿线地块1400亩的开发,区域内9条城市主、次干道已全面开工。
投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工业投资占投资比重达到27.5%,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投资81.9亿元,增长55.4%,快于投资增幅33.6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投资16.3亿元,投资量多于去年同期;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高速增长,分别增长36%、581.9%、83.9%。
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85.8亿元,下降10.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65.04万平米,下降27.6%;商品房销售额81.5亿元,下降17.4%。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继续加大,完成投资3.9亿元,其中凿石二期、南塘一期、新泰三期、竹山三期等16个项目4272套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建成安置房1709套;建成高科动力谷和金彩明天公租房1080套、金彩明天廉租房516套,建设日望精工公租房19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户。
五、贸易、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神农城核心区已初具规模,麦德龙、株百栗雨超市进驻栗雨商圈,天虹百货、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卖场购销平稳,成功举办了株洲市食品博览会、兰舍硅藻泥杯春季家博会、两期株洲汽车博览会,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亿元,增长12.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0.8亿元,增长12.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15.9亿元,增长14.4%。
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企业(单位)17家,企业(单位)总数达到76家;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全年商品零售额54.7亿元,增长2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2%。
招商引资总量平稳增长。全区引进外资2.78亿美元,引进内资48.6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16个,引进大汉·惠普软件信息产业园、台湾元创汽车零部件园、八达电子信息智慧谷等一大批投资体量大、产业效益好的项目入园, 项目履约率达92%。
六、教育、科学、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38所(含3所民办学校),在校小学生19789人,初中生7275人,在岗教师2050人;幼儿园7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10151人。以优异成绩通过全省“教育强区”评估验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先进区。安排教育支出3.25亿元,增长20%。
科技创新成果喜人。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7.7亿元,增长19.5%。申报专利突破1000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立项48项,争取项目资金1.15亿元;今年新增7家,总数达到69家;新认定瞪羚企业13家,发放扶持资金1450万元;唐人神集团实验室升格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富利来环保科技、三新包装等6家被评为市企业技术中心。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欢乐潇湘·欢乐株洲”大型主题活动,为2万多名群众提供文化盛宴;开展“舞龙大赛”、“书法名家送福字”活动,主办“有奖游园”、“心愿墙”等多项活动,参加活动群众达5万人次。举办了株洲市第五届健身广场舞大赛天元区选拔赛,完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和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行免费放映公益电影540场,对67个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投入使用农民健身工程12个,建成2个室外健身路径,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七、卫生、社会保障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2个,其中医院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防疫站1个、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03%,筹集基金4133万元,住院平均补偿率55.72%,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补助金额占累计住院费用比例达到75.34%。群丰镇、雷打石镇卫生院公卫楼和区疾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与救助进一步健全。新增企业养老保险人数3050人,新增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1580人、2880人,城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统筹100%。新建雷打石镇敬老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420元/人/月,城乡低保月人平补差标准分别提高至307.5元、130元,发放救助资金3076万元;开展冬春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发放资金75万元。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年最高救助金额由4000元提高至5000元,五保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免。
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9%,城镇新增就业563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4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8人,扶持大学生微创业45个,建设就业创业保障平台34 个。
八、人口、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户数8.67万户,常住人口29.13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2.22万人,乡村人口6.91万人,城镇化率为76.28%。人口自然增长率6.2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城乡居民收入达到33711元,增长9.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4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96元,增长11.4%。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达到16.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9.9平米,城乡居民收入比1.94:1.0,差距进一步缩小。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