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嘉禾县精准高效 实施产业扶贫
2015-03-26 09:01:07
  
红网

技术员到大棚现场传授困难群众种植技术。(黄春涛摄)

红网郴州站3月26日讯 嘉禾是郴州市面上扶贫县,现有省市级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2.9万人。为了不让一个贫困人口落在奔小康的路上,该县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来抓,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在全省面上扶贫县中率先实施三年扶贫攻坚,力争在2017年前,每个贫困户有1—2个扶贫项目,每个村有1—2个扶贫主导产业,全县90%以上的贫困人口人平纯收入达到全县人平纯收入的60%以上,每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已建设扶贫产业基地15个,惠及贫困人口7000多人,实现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良好开局。

特色养殖黑山羊。

“三到位”推进高效扶贫

坚持把扶贫开发当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做到领导、政策、责任“三到位”,确保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一是领导带头,高位推进。成立了高规格的“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指挥部,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担任顾问,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及人大、政府、政协的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了上下联动、高效推进的良好局面。2014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33个贫困村入户调研,带动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二是出台文件,政策激励。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13]25号和湘办发[2014]8号文件精神,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推进机制、组织领导、资金管理、奖惩措施等,对县级扶贫投入作出了刚性规定,为三年扶贫攻坚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成为全县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三是纳入考核,责任驱动。建立完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县对乡综合绩效考核的单列内容,把扶贫开发效果作为考核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与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挂钩。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相关责任人从严问责,确保了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发展产业致力精准扶贫

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致富主业”的方针,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切实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县情,把油茶、特色水果、烤烟、蔬菜、三味辣椒、养生茶叶等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科学布局全县扶贫产业,东部乡镇的贫困村发展油茶林1万亩以上,西部乡镇的贫困村三味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0.8万亩以上,中部的黄牛岭山区发展特色水果0.6万亩以上。同时,指导各贫困村制定出台了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群众自主,精准扶贫。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县级领导结对帮扶。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原则,实行“一户一增收项目计划”,政府负责做好土地流转、苗木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并根据各村实际提供2-3个扶贫备选项目,由各村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变“为民做主”为“群众自主”。目前已有14个村整理土地5000多亩,发展三味辣椒、中秋酥脆枣、养老茶叶等产业。如,珠泉镇水溪村、田心镇满堂村等通过群众自愿、统一种植、分配到户的办法,大力发展酥脆枣800多亩,贫困人口人平0.5亩以上。石桥镇岐峰村和上坪村发展福鼎大白茶叶400多亩,贫困人口人平0.4亩以上。据测算,茶叶和酥脆枣三年后受益,每亩纯利润可达到6500元以上,已种植的1300亩茶叶和酥脆枣即可带动3000以上贫困群众脱贫。三是大户带动,利益共享。实行“公司(大户)+农户”扶贫开发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如,省级龙头企业——嘉禾三味食品有限公司,与5个贫困村的485户贫困户签定了三味辣椒、黄豆、大头菜近3000亩的生产销售合同;广发秀山农业生态园为周边78户贫困户无偿发放树苗,种植花卉苗木近100亩。实行村集体与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茶叶和酥脆枣种植户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从受益的第一年起,每亩上交村委会200-300元管理费,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实现了集体和个人互利双赢。

种植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种苗。(雷建军摄)

部门联动形成扶贫合力

积极创新帮扶投入机制,努力构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汇聚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四联四包”帮扶机制。实行县级领导联乡包村、联企包项、联点包案、联片包优帮扶机制,组建33支“抓党建、促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33个贫困村都明确了一名县级领导对口联系帮扶,每名县级领导联系3户贫困户,2-3个县直单位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村,农业局、林业局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了农技特派员,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能够分期分批实现脱贫。二是完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在开展扶贫攻坚三年期间,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5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工程,其中70%要用于产业发展。三年内通过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及吸纳社会资金、驻村帮扶资金等资金,保证投入到每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规模不少于300万元。三是创新金融信贷机制。积极争取省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工作试点,采取夫妻联保等方式,解决扶贫小额信贷问题,目前已向40户贫困户发放近2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四是探索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农户土地向村集体集中,村集体土地向扶贫合作社流转”的原则,大力推行“石角塘流转模式”“新儒峰数据流转模式”“集中流转模式”,全县流转扶贫开发土地8000亩,为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