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3月23日报道 每天出门是刮风还是下雨,是雾霾阴沉还是阳光灿烂,外出时需不需备把伞在包里,第二天是否要增减衣服……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在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那么,岳阳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气象部门又是如何准确预测老天爷的“喜怒哀乐”?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记者走进岳阳市气象台,请气象预报员为我们揭秘气象预报“出炉”的过程。
【揭秘】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今市民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很多,电视、手机、网络都可以看到预报,虽然市民看到的天气预报内容只有短短几十字,却凝集着很多气象工作者的心血。” 今年52岁的喻长建,是一位有着33年气象预报工作经验的气象预报员。对于气象预报的过程,他已轻车熟路。
3月23日上午10点,在市气象台办公室内,喻长建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在表格上记录着数据,认真地收集、分析天气数据。他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资料观测—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天气分析—做出预报这样一个流程。
现代气象资料的观测有多种渠道,地面观测,高空观测,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观测网络。我市共有6个气象观测站,分别设在岳阳(洞庭湖岳阳楼附近)、临湘、华容、湘阴、汨罗、平江。这些数据每天都会自动传输到省气象局和国家气象中心,再由国家气象中心将同一时刻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加工处理,通过气象卫星下发到各个气象卫星接收站。
收集到这些数据后,气象预报员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做出7天内各种气象要素的具体天气预报。目前,市气象台一共有6名气象预报员,他们轮流值班,为市民守望天空变化。
喻长建说,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预报员做出来的预报不可能完全一致,这需要预报员结合多年预报经验,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地形特点,参考最新气象资料,结合全省天气会商,最后作出预报结论。
天气预报结论做出后,通过传送到互联网、96121、短信等方式,市民就可以获得新的天气预报信息。
【故事】每天像医生给天气“会诊”
每天8点来上班,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天气形势分析,9时左右对天气情况做大体结论,9点半参加全省会商,10时发布预报结论,下午14时开始分析最新气象资料,16时前后发布20时次天气预报。晚上02时到06时分析新一天天气资料,06时发布08时次的天气预报结论,这是预报员们的“日常”工作。
每一位预报员要面对多台电脑,不断地搜集、观测和分析气象信息和数据。“天气预报员责任挺大的,预报发出后,如遇天气实况与预报有出入,还需在相关的途中作适当的订正。”
喻长建说,有时他们的工作也很像医生,医生是给患者把脉,他们是给天气“会诊”,不同的是,医生可以把病人的病治好,而气象预报员只能预报天气,而没有能力彻底改变天气。
和焦虑、压力相随的是成就感。“我们可以把知道的信息告诉市民,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的判断会影响决策部门的决策,甚至整个城市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应对。”喻长建说。
跟医生一样,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越老越值钱,预报员也有点这个意思,所以干这份工作得待得住。喻长建认为,他当天气预报员30多年从没觉得厌烦,因为“每天的天气都是新的”。
【解惑】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多少?
天气预报对于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起到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天气预报,大多数市民最关心的,就是准确率的问题。
喻长建表示,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市民的理解与气象业务上的标准有差异。比如一个区域在下雨,但隔一条马路的位置没有下雨,群众可能会认为预报不准。但在气象业务上,判断预报准不准有相应的站点比例要求。“在一个大区域的多个观测点中,如果下雨的站点达到一定比例,在气象业务上就算是准确预报。”喻长建说。
喻长建说,天气预报不准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大气系统为非线性系统,根据混沌理论,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在我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是比较高的,能达90%左右。降水量级准确率为60%以上,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为80%左右,最高气温准确率为75%左右。
另外,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计算误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此外,预报时效、空间尺度不同,准确性也不同。比如暴雨预报,3小时预报准确率可达80%左右,30分钟预报准确率可达90%以上。
尽管老天的“脾气”有时难以捉摸,但是气象专家提醒,气象部门掌握的气象资料肯定比普通市民多且专业,因此如果预报有雨,肯定是八九不离十,希望大家还是做到防患于未然。
喻长建说,如今科技发达,预报准确率提高了,但是它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对准确率的追求,是天气预报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