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3月23日报道 “株洲县在全省首创‘双向转诊’制度,遏制了小病大治的‘老大难’问题。这一经验将在全省推广。”3月17日,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处领导对该县“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经验给予高度认可。2012年,该县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就诊率由2011年的68.4%提高到2014年的75.55%,形成“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杜绝了“小病也要上大医院”的不合理现象。
“‘双向转诊’制度,简单说就是‘首诊在乡镇,大病到县医院,重大疾病县外救治,康复回基层’”。该县副县长段可文说,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既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也能减轻患者看病的负担。
过去,一些大医院门庭若市,乡镇卫生院却门可罗雀,导致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现象屡见不鲜。2012年,株洲县通过对市区4家三级医院的住院病种进行分析,发现70%以上的新农合患者完全可以在县内治疗,导致农合基金大量外流,新农合资金存在“缺口”风险。
近年来,该县实行医疗制度改革,规定首诊定位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未经转诊自行到县外住院治疗的,新农合下调20%报销比例。在县外治疗的患者,根据病人意愿可转诊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治疗。这意味着参合农民选择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时,报销比例“门槛”提高,促使患者合理“下沉。”
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是导致一些患者“有病就上大医院”的原因之一。为此,该县充分发挥县级医院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优势,将优秀医务人员派到乡镇“对口支援”。同时,要求城区医生在普升前先到农村服务一年。
为留住人才,稳定保障医疗队伍。该县实施技术骨干特殊津贴制度,每年投入500多万元保障卫生系统离退休干部职业津贴。在一系列举措下,株洲县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明显:全县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由2011年8775万元提高到1.23亿元,所占农合基金额比例由46.93%提高到51.53%,县外住院人次由12328人降到12021人,医疗纠纷由38起下降至18起。(记者 李超 通讯员 文薇 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