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参加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和志愿者来到浏阳河边实地查看。 图/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22日上午,参加浏阳河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和志愿者特地前往浏阳河边实地探访。
长沙晚报3月23日讯 “百里花木走廊如何构建人工湿地?”3月21日,在首届浏阳河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现场,当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教授就“浏阳河保护与生态旅游战略”作主题报告讲到这里时,台下的观众都被吸引住了。
“因为种花木经济效益高,所以基本上没人种水稻,但一片片稻田其实是一个个人工湿地。”钟永德如此解释。“花卉苗木的种植发展了绿色生态产业,致富了农民,但可以适当保留河边的田地,构建一些人工湿地,以利于总体生态平衡。”
事实上,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及省内的专家学者们,都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学术视野,对浏阳河的综合治理路径作了同样深刻而生动的阐述。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首届浏阳河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当日闭幕,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蒋勇说,研讨会的最终目标是促成先进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美丽浏阳河模式”,并在长江流域复制推广。
A 它的美:源头罕见地质现象
在那里躺了11亿年
浏阳河风光秀美奇特,最美、最奇在峰回水转的河湾。去年11月至今,长沙晚报策划并推出了以“美丽乡愁”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报道——浏阳河下游探访报道。通过记者和专家实地走访,多维度呈现了浏阳河下游流域的人文地理及现代传承,并思考了浏阳河流域环境保护、经济产业带建设等命题。
“作为长沙主流政经大报,长沙晚报有责任、有义务亦有感情来关注、倡导并参与到保护和发展浏阳河的实践中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龙钢跃表示,长沙晚报今年将继续推出“浏阳河探源”大型探访报道,组织精兵强将,对浏阳河流域的风物、风光、风情,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更深入、更生动地呈现生态最美、历史底蕴厚重、保护和发展已率先破题的浏阳河中上游。届时,您可以跟随记者的脚步,去领略大围山的青翠斑斓,去见证大小溪河的晶莹剔透,去体味沿途乡镇的风土人情……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地质爱好者,就更不能错过那些鬼斧神工的地质现象。
“像浏阳河这样一条河流,承载如此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源,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不多见的。”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童潜明作《浏阳河的几个地质问题》主题报告时表示,浏阳最东端就是大围山,在这里12个高山湿地湖泊形成的水系沿着山势或奔腾而下,或潺潺而至,最终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浏阳河最主要的源头。经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冰川融化冲刷和岩石分化,形成了冰臼、杨背石刻痕、花岗岩球状风化等丰富而罕有的地质现象。“地质资源也是一种文化遗产,这里最古老的花岗岩年龄超过11亿年。”童潜明说。
B 它的累:治理或可借鉴“赤水河模式”,全民参与
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永宏眼里,河流就像人一样,有是否健康一说,“健康河流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小时候家乡那样的有鱼有草,可以游泳的河流。”
现在,很多河流健康受损的原因是什么呢?“水污染是头号公敌,包括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还有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毁林造成水土流失等。”谢永宏特别提到河道硬质化的危害,“用水泥一砌,将河流和土壤之间水的联系隔绝了,土壤怎么得到水?河流干涸的时候土壤怎么补水给河流?”
谢永宏非常推崇人工湿地对河流治理的作用。所谓人工湿地,即由人工建造类似沼泽地的地面并控制运行,将污水、污泥调配到人工湿地上,尔后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过滤、吸附及生物脱氮等机理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这个花费不高,很适合农村中小城镇。”谢永宏说。
而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琛博士看来,浏阳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应该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公民多方参与的机制。曾经参与赤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张琛表示,浏阳河治理可以借鉴“赤水河模式”。这条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闻名的河流,流经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润泽了沿岸无数百姓,却曾因上游矿产的过度开发引发污染问题。本世纪初,在三省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下,政府对赤水河流域建立了协调机制和检测信息平台;在茅台酒等企业参与下建立了水基金;在沿河城乡,农民参与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区,市民参与建设节能环保示范社区。目前赤水河流域初步形成了流域生态保护区。
C 它的胃:发展是最好的保护,避免消化不良
浏阳河十曲九弯,碧波荡漾,景致天成,无论是在上、中游的浏阳,还是下游的长沙市区,“浏阳河”都是生态产业及旅游、文化的金字招牌。
“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浏阳河’品牌在旅游市场越来越响亮。去年浏阳旅游接待人数1200万人次,实现收入120亿元。”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勋伟在研讨会上表示,浏阳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大围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已成为浏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在《浏阳河》的歌声里,“五十里水路到湘江”的这一段,如今基本纳入长沙城区版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吴金水就建议,按照打造世界名河的标准,早日把浏阳河两岸建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打造成长沙的“塞纳河”。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教授认同这个观点,但他理想中的浏阳河流域旅游产业绝不是大兴土木式的发展。他建议,浏阳河的生态旅游应该从源头重点下移,以建设国家生态公园为目标,将大围山海拔1300米到1600米这段拥有自然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部分保护起来,限制游客接待数量和接待设施规模。而把旅游的重心下移到以“九道湾”为代表的中下游流域,结合沿岸多样的人文、产业和自然资源,发展农庄度假型旅游产业。
钟永德说,可以借鉴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发展沿河有品质的民宿旅游,开发能吸引老少咸宜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让人们感受浏阳河自然生态之美。(记者 颜开云 胡益虎 实习生 佘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