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醴陵陶瓷登峰造极 "扁豆双禽瓶"重出江湖
2015-03-20 11:55:36
  
红网

1

沩山古窑址群(本版图片由醴陵市委宣传部提供)

扁豆双禽瓶

扁豆双禽瓶

株洲日报3月20日报道 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次年5月,“扁豆双禽瓶”载誉回到醴陵,为了迎接金牌,醴陵举城出动,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2015年3月,在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中的博物馆内,获得当年盛会最高金奖、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陶瓷艺术巅峰的扁豆双禽瓶,穿越百年荣光,一如既往,沉稳典雅,静候四方宾客。

商代象尊展示历史沧桑,思情鬼歌传唱生命张扬,烟花放飞无限梦想。醴陵,这方神奇的水土,更因瓷器四海名扬,窑火传承千年,生生不息。

醴陵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有“瓷城”之称。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近2000年而不衰,湖南唯有醴陵。

从沪昆高速醴陵东收费站下,西行大约20公里过望仙桥水库后,就进入东堡乡沩山村。树木葱郁,流水潺潺,青山绿水下掩埋的是醴陵瓷器两千年的文明。60余座古窑,分布在以沩山为中心约129平方公里范围内。

当年,醴陵瓷器正是从这里起步,进入千家万户。年复一年,渌江上重复着这样的景象:点点白帆,声声号子……醴陵瓷器就在这样的景象中,扬帆远航,扬名中国,驰名世界。

1905年,瓷城醴陵迎来胸怀实业救国之志的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后任民国总理),一路上,“醴瓷”生产红火场面让他倍感兴奋。熊希龄意识到,凭着醴陵丰厚的陶瓷艺术土壤,完全有可能烧制出色彩更丰富的瓷器。

于是,熊希龄上奏慈禧太后获御批10万两库银,当年即在醴陵立学堂、设公司、建官窑,广纳英才,开始了一条“传承博采、中西合璧”的制瓷之路。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将长沙铜官窑釉下三彩烧制技艺发扬光大,突破了兴盛几百年的传统釉下青花装饰技艺水皮,烧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温釉下五彩瓷。

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季花瓷碗——

“毛瓷”盛开四季花

釉下五彩瓷问世后,从1909年到1915年间,先后荣获武汉劝业会金奖、南洋劝业会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奖项。从此,声明远播,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1930年前后,由于时局不稳,釉下五彩技艺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才逐渐得到复苏,1956年重建陶瓷厂,设立陶研所,20世纪六十年代,醴陵已发展成为与景德镇等主要产瓷区并列的中国当代陶瓷七大产区。

1958年4月,醴陵陶瓷研究所接到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的紧急任务。所长李维善组织彩绘工程师们,在两个月内拿出6种造型,先后4次送到湖南省委审定。6月20日,省委回电说,毛主席对醴陵生产的茶杯很满意。

从此时起到1974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和群力瓷厂曾多次为毛泽东制作生活专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

1974年秋,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湖南。湖南省委提议由醴陵烧制一批专供毛主席使用的瓷器,表达家乡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同时也作为毛主席81岁生日的贺礼。醴陵接到这一任务后,成立了以李人中为首的彩绘设计小组,经过反复研究,精心构思,设计并烧制出了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花卉纹饰,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花瓷碗,整套瓷器得到毛主席钟爱。

负责毛泽东起居的吴连登后来回忆说:“毛主席最喜欢的四季花瓷碗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老人家天天用。”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醴瓷登峰造极

一路薪火相传,“醴瓷”几经发展,终至登峰造极。

20世纪六十年代,醴陵成为与景德镇等主要产瓷区并列的中国当代陶瓷七大产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世界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最高评价。醴陵不仅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了生活用瓷,还凭借其晶莹润泽、环保健康的独特技艺,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生产国家陈设瓷和国家宴会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对外交往的国家礼品用瓷,享有“国瓷”美誉。

2007年,醴陵瓷器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醴陵瓷器代表作“扁豆双禽瓶”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如今,在中国瓷都醴陵,陶瓷产业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陶瓷企业有665家(其中规模以上达219家),涵盖了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程陶瓷、陶瓷新材料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拥有“醴陵陶瓷”、“醴陵瓷器”、“醴陵红瓷”和“醴陵釉下五彩瓷”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评湖南省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