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3月20日报道 最近,永州市对李玉荣等11名“绿色卫士”授予2014年度先进个人和优秀绿色卫士荣誉称号,李玉荣排名首位。
今年63岁的李玉荣是市财政局的一名退休职工,2011年退休后主动要求担任保护湘江母亲河“绿色卫士”,并成为“绿色卫士”永州大队的队长。
3月初的一天上午,约好采访的时间,记者来到李老楼下时,他正在清洗一个又脏又破的台桌,因为舍不得乱丢,生怕破坏环境,想要洗干净拿回家再利用。在水龙头附近,记者发现了几根10米长左右的竹竿,李老说这是他自己做的捞垃圾用的钩子和网格,一有空就到河边去清理垃圾,然后用小推车运回来放到樟树下填埋。从退休开始坚持做了两年,直到身体不适,水上成立了环卫处,李老才将这些工具挂了起来。
垃圾分类填埋作肥料
李老填埋垃圾的地方就在自家楼下的院子里,如今樟树已经有五六年的树龄,长得高大结实。“看到有些树死了,就把樟树的种子埋在土里,然后发芽长到这么大了。”李老说这些樟树之所以长的如此茂盛,得益于土里埋下的肥料。
在一片一百多平米的空地上,大约有二十多棵李老亲手种下的樟树,而在很多樟树的周围可以发现泥土掩埋的痕迹。李老说:“这些垃圾不能埋得太近,要隔一点距离,慢慢的可以转化为肥料。”
在李老家里的厨房,记者发现了一个装生活垃圾的塑料桶,里面有几圈苹果皮以及青菜叶子等可以氧化的生活垃圾。“看着桶子有这么大,两三天就可以装满一桶,然后把它提到树下埋起来。”在厨房内,分别放有两个垃圾桶,一个装生活垃圾,另一个装不能氧化的工业垃圾。李老说看起来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但连他儿子儿媳都嫌麻烦做不到,更何况其他人。
倡导工业垃圾回收利用
在李老家的厨房,记者还发现了很多塑料袋挂在墙上,一个个看起来十分干净。“这些都是平常买菜用过的袋子,用过一次之后丢到垃圾桶的话很难分解,重新利用的话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了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效率,李老每次将使用过的塑料袋冲洗干净后晾干,然后买菜时免费送给菜市场的小摊贩。
在李老的心里,生活中所有的垃圾都有分类,首先分为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两大类。“埋在土里,流进水里,破坏土壤,影响水质,对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的都是有害垃圾。”自从了做了保护湘江母亲河的环保志愿者,李老对于垃圾分类有了深刻的认知,他还专门自费几百元制作了垃圾分类的简报,去外面宣传时方便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
李老说大部分人都是一有垃圾就往外丢,唯有他是一见到垃圾就往回带,李老家一楼的杂房内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这个十几米长的电线是从河边捡回来的,要是任由它淹没在水里,不知道过多少年才能化解。”除了废弃的电线,用旧的自行车、电风扇、泡沫等各色物品都静静躺在这间二十多平米的杂房内。“我就是不愿意丢,怕危害了子孙后代。”李老说,有生之年最希望看到这些工业品垃圾能有个归宿。
心存对大自然的敬畏
陈云华是李玉荣的老伴,早些年一开始看着李老做这些事情,和身边其他所有人一样表示很不理解。后来看老伴一天天坚持做下来,深深被感染,现在一有时间就陪着老伴到外面宣传。陈云华说:“其实老伴做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只顾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怎么方便怎么做,可能不会想到对于环境的影响。”在李老的影响下,陈云华成了保护环境的忠实粉丝,而且在家里家外自觉践行。
在李老家,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本2012年的旧日历,上面密密麻麻的写了很多字。陈云华介绍,这本旧日历记录下了李老每天的想法,等到成熟以后就在电脑上打印出来,交给相关部门。其中在李老的推动下,零陵香零山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村民逐渐改变以前的坏习惯,不再往河里扔垃圾。陈云华说,香零山的转变是李老走出来的,不记得开着小小面包车跑了多少次,印制了多少宣传册,现在总算看到了希望。
在聊天中记者了解到李老是一名癌症患者,在身体不乐观的情况下,他心系着杂房内不舍得丢掉的垃圾。“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不能太自私,要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一句空话。”李老说自己想做一名奉献型的公民,而不是消费型公民,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看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在永州早日实现垃圾分类。(记者 刘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