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宜章: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小康突围之路
2015-03-18 13:25:35
  
红网

红网宜章站3月18日讯  (记者 陈文广)近日,湖南省公布了2014年度全面小康推进工作考评结果,宜章县全面小康推进工作排全省48个三类县的第二名,实现程度87.7%,比全省一类县第一名的长沙市雨花区仅低5.3%。

2013年5月20日,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用一个整版篇幅报道宜章的做法,文章惊呼:“再不大干一场就真的落后了!”同年7月9日,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带队专程调研“宜章现象”。

地处“楚尾粤头”的宜章,古有“三湘倚为屏障,百粤扼为喉襟”之称。境内有骑田岭峰峦起伏、山势嵯峨,是毛主席的《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中所提到的“五岭”之一,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是什么让宜章突破大山的重围实现快速发展?其中有着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日前,记者带着疑问,深入宜章县探寻奇迹的答案。

优良环境助推产业转型

宜章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高峰时期,仅该县梅田镇上寮村就有618条小煤矿,整个煤炭行业及关联企业的从业人员达10万人。2008年,全县煤炭税费收入1.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8.5%。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矿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如何破解困局,发掘、培育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创新发展之路,考量着宜章执政者的智慧。

2009年任县长、2011年任县委书记的欧阳锋反复研析宜章实际情况后作出决定:抢抓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把产业园区作为转型突破口,实施“园区大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性“桥头堡”。

为了给园区发展清障开路、保驾护航,宜章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推行“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进度,包效果”的“四定一包”工作举措,实施县领导“一对一、点对点”项目服务机制,促进园区项目建设。

弘源化工是世界500强中国中化集团进行控股的企业,公司定位是打造世界级氟化工基地。该项目是2011年5月在一片乱石岗上开工的,仅仅过了22个月,项目一期就建成投产,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澳大利亚、喀麦隆等国家。弘源化工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蜀康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多亏了项目联系领导欧阳锋书记的70多次现场调度办公会。

冲着宜章的良好投资环境,中化蓝天、中国五矿、中国华电等著名央企和阳普医疗、欣锠鞋业、蒙发能源、立敏达电子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采访中,身为香港富士(环球)有限公司、美国亨达国际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长周迪昌,自2009年12月入驻宜章,就被这块宝地所吸引。周迪昌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和最感动的就是政府部门在各项审批工作上都给他开辟了绿色通道,让他充分体悟到了宜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周迪昌索性将企业总部从广东顺德搬至宜章,现年生产电梯2000余台。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欧阳锋深有感触地说。从2009年新建第一栋标准厂房开始,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有159家中外企业涌入宜章园区,内资200多亿元、外资2亿美元。目前,园区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和集群。2014年,宜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18亿元,奇迹般实现了“百亿园区”目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166.66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7亿元大关。宜章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最佳服务环境产业园区,宜章产业承接园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园区和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宜章县被《环球时报》评为“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之一。

目前,宜章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2.31:45.5:32.19调整为2014年的11.1:45.5:43.4。以前煤炭行业占全县税收收入“半壁江山”,经过5轮大规模的煤矿关闭整合,全县现在只有17条煤矿,煤炭税收占比已降至18.39%!

良性驱动的新型城镇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县城四面环山等条件限制,宜章以道为城、以路为市,有街无景、有城无市,成为“脏乱差”的“泥脏”代称。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说把宜章调侃“泥脏”的故事。一位省领导来宜章考察后,曾经当面痛批:天上灰蒙蒙,地上脏兮兮,街上乱糟糟。

时至今天,宜章人都清清楚楚记得,县委书记欧阳锋3年前动员会上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抢抓历史机遇,承担历史责任,不当历史罪人”。痛定思痛,再不改变形象,就真的是宜章千古罪人了!

“宜章新型城镇化,只能以大带小,组团式发展,让农民就地城镇化。”欧阳锋为记者描绘了一幅宜章新型城镇化的清晰蓝图:依托G107东西绕城线、宜章大道和民主西路(二期),形成近30公里的城市外环线,打造“湘粤边城、山水绿城、宜居新城”;同时,以县城为支撑,带活一批示范镇,建设现代新农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起实施城区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累计投资113亿元,完成老城区重点基础设施改造、立面街景改造、城市山体绿化圈和玉溪河风光带、宜章大道景观带建设,县城区面积由2011年的9.8平方公里扩展到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2012年,宜章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2013年,宜章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2014年,宜章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正月初八,在人头攒动的宜章园区劳务招聘会上,记者遇见了广东乐昌市坪石镇小伙子何卫芳,他和本村的几个朋友顺利地与一家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小何告诉记者,宜章县城越来越漂亮了,村里有不少人在这买了房子。

宜章县人社局副局长李玉明提供的数据表明,在宜章就业创业的外地人就有1.9余万。

与此同时,宜章统筹城乡发展,规范农村建房秩序,仅近两年就完成乡镇规划建设项目420个,新建大型休闲文化广场42个、农村休闲公园186个、农村公共绿地126处、立面改造99万平方米、安装标准化路灯8515盏、建设集中建房示范点30个。2014年,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考核排全市第一。

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华丽蜕变。记者在宜章县梅田镇看到,昔日满身煤灰的湘南产煤大镇再也看不到踪迹,“黑色煤场”也变身“绿色广场”,相邻的农家别墅整齐规范,粉墙黛瓦、花木掩映,更多了几分醉人的田园风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宜章大投入大发展,却并没有大负债。

近三年,宜章城镇化建设累计投入超过了240亿元,政府直接投资却不超过7亿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用活了政策,拓宽了融资渠道,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活力。

宜章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球介绍说,通过采取跑项争资、土地抵押贷款、PPP等融资方式,争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宜章走出了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

精准扶贫让更多人致富

“种地为肚圆,养猪为过年,种菜只为换点油盐钱。”宜章是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低。2011年该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65元,在郴州11个县市区中仅排名第9位。贫困人口3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占郴州市贫困人口的31%。如何帮助这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宜章县委、县政府头等大事。

2011年,宜章县经过精心调研,决定实施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模式。为了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他们编制了片区重大建设项目(2011-2020年)117个(含打捆),投资规模1120亿元,涵盖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等6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前5年实施规划项目164个,投资规模达到242亿元。

他们设立了产业引导资金,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辐射带动开发模式,重点扶持农业优势产业,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优先申报各类农业项目,对水稻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对品牌创建、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均进行财政奖励。

今年60岁的谢元生是偏远的里田乡老塘村民,他去年在家门口赚到了两份收入,一份是国丰陌上桑给的土地流转费,一份是他在公司从事采摘桑叶的劳务费,每月有2000多元。

原来,宜章县去年引进了国丰陌上桑公司,在宜章东部地区开发500亩桑葚基地,让不少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公司法人代表何宇平兴奋地告诉记者,公司近期已经流转了6000多亩地,计划在宜章发展3万亩桑树,年产5000万瓶桑葚酒,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15亿元,可带动数千农民就业。

像国丰陌上桑一样的农业大项目,宜章还有英德一鑫茶叶、展翔农业脐橙、瑞禾农业蓝莓、五岭花卉农庄等,形成了生猪、脐橙、杨梅、葡萄、茶叶、油茶、烤烟、油菜等规模农业产业。

采访中,欧阳锋介绍,按照精准扶贫“瞄准贫困、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宜章对全县农村贫困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立足自身特色,精心帮助困难群众发展富民产业。

偏远的鸡公坦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在各级帮扶下,村里修通了水泥公路,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鸡公坦过去只能喂猪的红薯在加工成红薯干后,一下子成了市场香饽饽。曾经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欧群昌告诉记者,全村278户全都加工红薯干,今年春节,每斤售价30多元还一度脱销,他也因此买了小轿车,住进了小洋楼。

近3年来,宜章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2.89亿元,整合行业扶贫资金5.68亿元,建设89个扶贫产业基地,种植脐橙、油茶、蔬菜、茶叶30.22万亩,饲养畜禽20.45万头(只)。全县发展经认定授牌的农业龙头企业达79家。涌现了“新元福”猪肉、“宜章脐橙”、“莽山红茶”等3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该县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脐橙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南方玉米高产大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

2014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6534元,比2011年增长一倍多;全县贫困人口减少24.58万人。

硬作风才会有快发展

“上班的碰到下班的,迟到的碰见早退的”,“白天打牌到鸡进笼,晚上打牌到东方红”……过去宜章流传的几句顺口溜,生动形象反映了当时干部状态。干部作风的下滑也使干群关系降至冰点,该县民意调查在全省排名一直在百位左右徘徊。

“没有作风建设强有力的保障,科学跨越发展无从谈起。”自2011年起,一场力度空前的“治吏风暴”在宜章大地刮起。

宜章县委先后研究出台《八项规定》”、《六个一律免职》、《宜章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六个严禁”规定》、《规范公务活动的“六条禁令”》、《整治“为官不为”“六个一律问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风建设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

“驱除云翳的最好办法是照进阳光”。宜章向社会公开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姓名、单位、职务、工作职责、手机号码、办公地点等信息,让群众反映问题更直接;在全国率先搭建县级“电视问政”监督平台,让干部“应考”;在全国率先给全县所有公车全部喷涂公车标识,接受社会监督……

2011年底,宜章县委改变过去“一事一检一考核”的年终检查评比方式,将绩效考核、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和“三评”工作考核等五大考核整合在一起,实行捆绑式年度综合考核,被概括为“五考一体”。

这一套考评体系中,焦点是实行末位淘汰问责,热点是民意进一步“升值”。该县规定,在“三评”中排末位且不满意率在30%以上的乡镇、部门、窗口主要负责人一律免职。

2011年来,全县有19名科级干部因作风不实被问责,真正做到不作为就让位、不在状态就淘汰,在全县震动巨大。

2012年,该县又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大洗牌”,将原来在职的中小学校长(共38名教育系统科级领导干部和26名中小学校校长)全部就地免职后,重新全面推行竞争性选拔、竞聘上岗制。

欧阳锋书记说:“就要建立一种‘倒逼’机制,激发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勇谋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践行‘三步走’战略构想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干事创业上来。”

连日来,在宜章采访,记者体会最深切的是干部群众阳光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

记者与百姓、游客聊天,提起宜章的现状,骂娘的少,夸赞的多;提起宜章的明天,说风凉话的少,信心满满的多。

“白加黑,5加2,晴加雨,好加快,已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记者采访一些干部谈起自己的工作,几乎众口一词。

在宜章工作了5年的郴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评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与过去相比,宜章的党风、政风、民风有了根本性转变。

作风一变天地宽。如今的宜章,群众盼了60年的莽山水库项目顺利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拖延10多年的康达水泥厂点火投产,历时15年之久的宜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搁置10多年的玉溪河治理项目也进展顺利……就连安全生产、社会综治、计划生育等“天下第一难事”,也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先进。2014年,宜章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转变民意调查排全省第20名。

发展不停步,改革不停顿。2015年1月,宜章县委书记欧阳锋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更宏大计划:“探索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承接对接桥头堡”,计划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对接、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深化与广东的合作,力争在珠三角的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浪潮中发挥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战略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