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永州市粮食局退休干部蒋孔吉 情洒扶贫路
2015-03-16 10:12:02
  
红网

永州日报3月16日讯  今年64岁的蒋孔吉,是永州市粮食局驻冷水滩区花亭子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长。2004 年以来,他连续11年主动要求到农村扶贫,以服务群众,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近年来,他先后被评选为市、省道德模范,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候选人,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湖南省杨善洲式好党员好干部”,“全国扶贫先进个人”。2015年1月,蒋孔吉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去农村扶贫,是我无悔的选择”

1998年,时任市粮食局粮油监测站站长的蒋孔吉,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第一个报名要求到局里的联系点双牌县塘底乡黄泥山村搞建设扶贫工作。两年的工作经历,蒋孔吉既与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

2002年机构改革,他从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岗位上离岗退养。按常理,他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是一个不想贪图安逸生活的人。他在想,自己虽然离岗退养了,在机关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在农村可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2004年,他得知市里启动第三轮建设扶贫工作,便主动向局领导请缨。妻子劝他说:“你身体不好,现在退居二线,就该好好休息。”远在深圳工作的女儿为此专程赶回家里接父母到深圳安度晚年。长年做锰矿生意的战友也多次拉蒋孔吉合伙开锰矿。然而老蒋不为所动,丝毫没有犹豫,反过来劝说妻子、女儿和战友:“你们的心情和心愿我都理解。我虽然退下来了,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党多做点工作,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

“不改变驻点村的面貌,我心里不安”

从踏上扶贫之路那天起,蒋孔吉就以驻点村为家,用自己的忠诚、敬业、才智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建设扶贫的壮丽凯歌。

在双牌县黄泥山村,蒋孔吉从家里搬来锅碗瓢盆,吃住在村里,访民情,听民声,帮助寻找致富路子……两年之后,村里路通了,产业壮大了,群众日子也红火了。撤队那天,几百名村民自发涌到村口,为他送行。

刚到道县大井村时,蒋孔吉就从自己的养老金里挤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带领村民种脐橙、种烤烟、养生猪……两年时间,全村开发脐橙1500亩,种烤烟500亩,年出栏生猪2万头,80多户特困户脱贫。

在第三个扶贫点道县彭家村,他顶着炎炎烈日,钻刺篷、爬山岭、找水源。有一次下山时,他脚一滑从半山腰跌下,滚了30多米,幸好被一棵树挡住。在水利专家的帮助下,他从距村几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想方设法争取到了30万元扶贫资金,让村民喝上了梦寐以求的自来水。

东安县溪源村是第四个扶贫点,该村长期以来有席、易、魏三大姓,各姓势均力敌,家族间积怨已久。以往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从三大姓氏中各派出一个代表组成,村干部都是各代表各方的利益,工作局面很难展开。他驻村后,从班子建设入手,选出了威信最高的女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人心齐了,村民们干劲也足了。不到三年,溪源村的变化超过了过去20年的变化,成为东安县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康村”。

2012年蒋孔吉转战冷水滩区花亭子村。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山上都是羊矸石,没有树,连草都不长,山下是鸭屎泥田,不利种植。245户村民有80户举家外迁,900多名村民有半数人都外出打工。蒋孔吉多方联系本地和北京的一些企业、老板到村里考察产业开发,整日捆着护腰,带上药品始终忙碌在扶贫工地。

据市建设扶贫办统计,在历时13年、连续11年四个县的五个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中,蒋孔吉先后走访村民10000多人次,为农民办实事200余件,培育种养大户200多个,到省、市、县有关部门上千次,争取项目资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农民修公路50多公里,修渠道3万多米,修复水库、水塘200多处,新增旱涝保收水田5000多亩,新增水田面积200多亩,新开垦荒山种植水果6000多亩,使200多户特困户脱贫,使6000多农民每年增收1300元以上。创造了永州市扶贫史上的四个“扶贫之最”:驻村扶贫时间最长、争取项目资金最多、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群众的受益面最广。

“为老百姓办事,付出再多也值”

驻村扶贫期间,蒋孔吉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给贫困山乡建起了一个个美好的家园,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充满了这位七尺男儿不尽的辛酸。

由于驻点村都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筹集扶贫项目资金成为建设扶贫的最大难题。他曾经写了32份报告,到市县25个部门汇报100余次。蒋孔吉是个率直的人,为自己的私事很少开口求人,但为村里争取资金,他一次次拉下面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有一次,蒋孔吉坐着便车到市里跑资金,快到冷水滩市区时车辆不慎坠入水塘里,他额头上豁开了一个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昏了过去……

在扶贫工作中,蒋孔吉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和无情,但对五保户、困难户、特困大学生,他却时时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自己无私的大爱。道县大井村3名特困大学生入学,他毫不吝啬地资助3000元。溪源村6组村民唐珍玲重病住院,蒋孔吉到医院看望,二话没说拿了1000元钱帮助治病。东安县溪源村8组村民易和仁在装修房子时不慎从高处摔下,右腿骨折,他第一时间上门慰问,送上1000元钱。

11年来,蒋孔吉对扶贫事业始终是那么执着,那么专注,但是对于他的小家,却始终有一种沉重的愧疚感。2004年,90岁高龄的老父亲身患重病,为了不影响扶贫工作,他把照顾父亲的任务交给了哥哥,父亲在弥留之际,还在轻唤着他的名字。2005年,爱人患肺癌,他在长沙陪护了几天,请来亲戚照料,自己又回到村里。当医院发出妻子病危通知后,他匆忙赶去长沙。病床边,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泣不成声。2008年,他在体检时查出患有高血糖、胆结石、冠心病,从此以后,他的工作伙伴除了工作日记,还有各种必备药品……

“春风催麦浪,夕阳映山乡”。蒋孔吉默默付出,变化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为民之心。(通讯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