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探索霓裳下的秘密——追记聂氏纸扎
2015-03-11 11:41:40
  
红网

红网凤凰站3月11日讯(通讯员 吴茜)又是三月天。望着窗外迎着寒风飞扬的柳枝,我不禁淆然泪下,多像师傅聂方俊指尖飞舞的篾条啊,上下翻飞,左右摇曳,把我的思绪带回到曾经和师傅学艺的岁月。

初见师傅

记得第一次见到师傅,也是三月的一天,一场春雨过后,整个凤凰古城迷濛在缭绕的烟雾中,忽隐忽现。踏着被雨水冲刷干净的石板路,来到团鱼脑三巷8号,小小的院子里满是花草,一栋两层的楼房简朴沉静,散发着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与平静安宁的生活气息,邻居告诉我,这就是凤凰纸扎国家级传承人聂方俊老人的家。

“聂老师,您在家吗?”我怯怯地敲门。

“自己推门进来吧!”堂屋里传来一句中气十足的回答。

一位中等个头,体格硬朗,满脸络腮胡须的老人正坐在窗户下的木椅上闭目养神。整个房间摆满各式各样的纸扎艺术品,有丹顶鹤、狮子头、龙头等纸扎工艺品,活灵活现,微妙微俏,还有一对母子鹿紧紧依偎在一起,那样恬静、温馨。在工作室内一个造型奇特的狮子头吸引我。狮子头圆头脑门宽,古钱眼,如意鼻,寿桃大耳,鲜红大口。两眼前方都贴有金灿灿的“云蝠”。色彩大红大绿、黑白分明,加上简练的金线勾勒,整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装饰效果。看我迷惑的样子,师傅笑着介绍:凤凰纸扎多以传统的同音、谐音造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狮头的“云蝠”,就是“福在眼前”的意思,大寿耳和“蝠”一起,就是“福寿双全”,如意鼻意指“事事如意”。

“多么吉祥啊!”。我不禁对作品中蕴藏的智慧发出感叹。

“纸扎是门苦功夫,主要靠手捏扎竹篾,你看我的手一直抖个不停,那是天长日久功力自成的职业特征,都成职业病了。”

在听说我把研究纸扎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课题时,老人很开心,笑着对我说:“你们现在年轻人还肯来学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我这里只要是你诚心学艺,不论儿女,不论来人,我都会倾心相传、倾囊相授,将纸扎这门古老的工艺传下去,让凤凰纸扎发扬光大。”

经过些简单的仪式就算是正式的入室弟子了。望着一件件霓裳般精美的作品,对于我的研究课题心里充满自信和期待。

绝技神韵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天登门学艺,深知要写好论文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从最基本的纸扎功夫学起。

“纸扎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老般人称作‘纸糊篾扎’,是以竹块、篾条、木棍为骨架,用纸绳(民间称为“纸捻子”)固定,构皮纸、艮逢纸或彩色的纸帛糊裱,并略施彩绘的民间造型美术品。”师傅的第一课就是跟我讲凤凰纸扎的历史。“据《凤凰县志》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数十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风盛一时。”提及凤凰的纸扎历史师傅很是自豪。

从师傅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凤凰纸扎共分为祭祀性纸扎和游艺性纸扎两大类,还有人物神袛冥器、以龙为主的水族、以狮为主的走兽、以凤为主的祥禽、彩灯、风筝、十二生肖罗汉娃娃头等八大系列,师傅扎得最多的是凤凰人喜欢的狮子头和龙头。

师傅从事纸扎60多年了,他说看似简单的彩扎其实很复杂,要经过扎制、裱糊、彩绘三道程序和整平竹节骨、破竹、剖篾、篾条的防虫处理、晾干、搓纸捻子、纸缠篾、制作形状篾、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贴金滚线、装饰、组装等14 道完整的制作工序。虽然繁琐,但师傅却把每一道工序当做一门艺术,沉浸其中,细细享受着对美的渴求。

在所有的纸扎工序中骨架尤为重要,被师傅称为纸扎的灵魂所在。一次协助师傅完成一个狮子头骨架的扎制过程。我帮师傅用纸捻子固定骨架。纸捻子是将構皮纸延着水悬纹折剪成25cm至10 cm五种不同长短的纸条,宽度最窄为1.8 cm,纸条越长,宽度越宽。骨架扎法虽然头绪很多,但师傅却在“四先四后”顺序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只见师傅先扎受力面和分布蔑后再扎凹处蔑和凸处蔑;在扎好内层蔑和皮层蔑后,再用根蔑和网蔑收尾。

当一头精气神十足的中华狮骨架完成后,我被深深地震惊了,很难想象一个手工艺术品的每一个部件都是那么精美,那么细腻。最震撼人心的是,当骨架被美丽的霓裳所掩盖后仍风骨犹存,傲然挺立,难怪中央美院讲师邬炳安说他纸扎的狮子“勾人魂魄”。这种精气神正是聂氏纸扎的秘密所在,也是众多学者和艺术家想要探知的道理。

精神永驻

在和师傅学艺期间目睹了彩扎这门民间绝技的神韵,了解到了彩扎蕴含的建筑、绘画、民俗、宗教等知识。更是从师傅津津乐道的“从前”故事中,深深感叹师傅传承这门手艺的不易。

纸扎工作很辛苦,但带给师傅的快乐却是无限的。小时候每次将自己扎的蝴蝶、蜻蜓等送给小伙伴时,总能让他们惊喜一阵。每逢过年时,帮父母赶制春节舞龙的道具,就能得到一件梦寐以求的新衣服。童年的快乐让他更加痴迷纸扎,在兴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总是夜以继日地琢磨技艺,废寝忘食地精心制作。

师傅的纸扎人生也是风云变幻的。“文革”时期,师傅因扎黑鲤鱼被下放农村劳动,但他仍不忘用心研究纸扎立体结构,融凤凰各家纸扎精华,在独自欣赏的同时也偶尔冒险出售,换一些零钱贴补家用。

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的一个春天,黄永玉先生带了一个叫村上的日本人回凤凰参观,他的纸扎深受村上先生的喜爱,收入近3000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大收入。他买了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瑞士手表,第一件呢制大衣。他说连县长家没有的东西,他都享受到了。大师的肯定,外界的认可大大鼓励了师傅的创作热情,他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浪漫手法,制作出的飞禽走兽、花鸟人物,神形兼备,堪称一绝,成为凤凰纸扎的代表作,远销至香港、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地。

1999年,师傅为迎接澳门回归而制作的1999米‘边城巨龙’,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获得金奖和我国民间文艺类唯一的全国性奖项‘山花奖’;2000年创作的‘小青龙’,被国家邮政局印成龙年贺卡向全国发行。2009年他还上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栏目,对凤凰纸扎进行宣传。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1995年,师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6月,他被文化部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9年,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凰纸扎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由文化部授予的“凤凰纸扎传习所”在他家小院里正式成立,挂牌这天,当师傅接过证书时满含热泪,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这位老人一路走来多少艰辛,令在场的人们感叹不已。

然而,2015年的春节前,就是这样一位蔑骨纸裱的彩绘精灵却被无情的岁月带走,再没看见自己亲手制作的龙头和狮子迎接羊年的到来,永远离开了他钟情一生的纸扎艺术。

在师傅走后的第十一天我回到了工作室,准备把放在工作室里的工具带回家。小院的草坪中间只剩下一张空的木靠椅,昔日工作时神情凝重,举手谨慎的师傅已不见了身影。

工作室已经布满灰尘,只剩下八个尚未完成的狮子头孤单地留在这里。墙上那幅钟馗模样,天庭饱满,下巴浑圆的师傅画像仍然挂着,附着一副“光长胡子难吃饭,全凭手艺耍大王”的对联,横批为“胆小艺高”。“这是黄永玉为我画的像,对联意指手艺人要低调为人,手艺高才是真本事。”师傅的爽朗笑声是那样难忘。

“胆小艺高”,师傅,您的确做到了,也是您留给徒弟的人生思考。您用一幅幅让人倍亲切的生命表情诠释了霓裳下中华文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