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专访蓝山县委书记何冲龙:实现十大突破
2015-03-10 12:10:58
  
红网

永州日报3月10日报道  “2015年,是经济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蓝山要准确研判新常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要求上来。”3月1日,蓝山县委书记何冲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语铿锵地说,“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强化执行力建设,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推进‘五大会战’、‘十件实事’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快湘粤生态工贸创新城市建设步伐。”

蓝图绘就,如何落实?何冲龙介绍,要着力抓好“十件大事”,实现“十大突破”。一是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县城扩容提质。二是集中发展生态石材产业,生态石材产业园建成1平方公里以上,引进10家以上石材加工企业落户投产,总投资额达到10亿元。三是加快开发区百亿产值园区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亿元,两年内建成百亿产值开发区。四是深化与湘商基金的产业合作,引进湘商矿业集团公司投资发展铁锰矿循环冶化产业,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五是加强县城学位建设,重点推进省示范性中学开工建设。六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七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四海坪、大桥、塔峰三个风电场项目开工建设。八是推进社会基层治理,全面建成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九是抓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完成毛俊水库专项规划、可研批复等前期工作,毛江水库年内力争开工。十是全面落实好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十件大事’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主题,全县上下必须紧抓不放,着力强化执行力建设,着力破解难题,实现‘十大突破’。”何冲龙侃侃而谈。一要以策划、规划为龙头,实现规划引领新突破。坚持先策划,再规划、再计划、再实施。拟聘请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对蓝山县“十三五”规划进行策划编制,全面实施“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改革一突破”。二要以有效投资、企业落地为标尺,实现产业建设新突破。努力建成以蓝山为中心、500至1000公里为半径的华南、中南、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材产业城,着力打造“中国花岗岩之乡”。加快风电开发进度,全力打造“中国南方清洁能源之都”,年内申报“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加强招商引资,加强铁锰矿的深度开发加工,加快黑色金属交易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铁锰矿之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1.5亿元,全力打造“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先行县”。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以产业聚物流,以物流带人流,着力打造华南、中南、西南地区物流中转站。 三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标志,实现市场化改革新突破。要主动对接落实省委部署的9大类48项改革任务和市里确定的“3+2”改革重点,进一步明确各项改革的责任书、路线图、时间表。四要以基地化建设为推手,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农业特色产业园的申报和建设,加大优质稻、优质烟、楠竹、茶叶、时鲜水果、外销蔬菜、生猪养殖等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力度,努力增强现代农业基地的可扩容性和可复制性。五要以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为方向,实现园区建设新突破。着力实施“211”工程,两年内建成2个创新园区、新建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100家创新创业企业;年内新增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规模企业15家,新增园区配套公租房5000套,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 六要以多元化投入为核心,实现基础设施新突破。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积极对接省能源、信息、水利、交通四张网。七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抓手,实现品质县城新突破。突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实施总投资46亿元的城市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品质活力示范乡镇建设,着力把毛俊、楠市、竹管寺、新圩、所城等镇打造为品质活力乡镇。八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实现民本民生新突破。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两房两棚”建设改造、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农贸市场建设等“六大民生工程”。九要以落实责任制为主线,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实施生态建设“添绿”“净水”“蓝天”三大工程。着力保持蓝山“天蓝、山蓝、水蓝”的生态优势。十要以补短板、抓发展为主攻方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新突破。坚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统揽全县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咬定目标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充分发挥蓝山区位、资源、生态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人均均量、做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讯员 李先志 记者 胡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