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安化红茶如何重拾掉落百年的金冠之三
2015-03-04 10:26:52
  
红网

安化县烟溪镇天茶村家家户户会制茶。目前,烟溪镇正着力打造“中国红茶名镇”,鲜叶产能大幅提高。

益阳日报讯 安化红茶(以下简称安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一蹶不振的时期。如今的安红,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初步统计,安化做红茶的企业有天茶、卧龙源、马路、千秋界、八角、碧丹溪、六步溪、银峰、五都、边疆源、丰里等11家,另外,黑茶企业如道然等也推出了安红产品。

转向高端,带富一方

在安化黑茶高歌猛进、国内红茶一路向好的大背景下,安化的云台山和烟溪作为安红主产区,近几年已现复苏之势——老厂恢复生产,新厂开始建设投产,安红逐渐摆脱了原料低卖的怪圈,茶贱伤农的历史有望改写。

2007年,云台山脚的安化县马路茶厂,作为21家成长于上世纪70年代红碎茶厂中的幸存者,恢复了红茶生产。生产负责人邓小明接受采访时说,做茶32年,还是对安红的感情最深。“品质好,却被埋没了。”令他欣喜的是,过去只当原料低卖给立顿红茶的安化红茶,如今也走上高端路线,卖得起价了。据记者走访调查,现在中高档的安红,每公斤市价都在2000元以上。

夏国勋原是烟溪镇天茶村村支书,现改行做红茶企业老板。他说,村里处处是茶园,家家会制红茶,基础很好,但一度茶贱伤农,茶园多废弃。后来,他办红茶厂,产品在第二届黑茶文化节上一炮打响,次年实现销售大幅增长。一时间,1亩茶园综合效益过万元,茶农纷纷开辟新茶园,许多人还靠种茶苗发了财。如天茶村的夏吉红,盘下100亩地来种茶苗,一年纯利达80多万元。

生于斯,长于斯,安红的复兴,牵动着一方人的情思,改变着一方人的命运。本地人生产安红,不仅仅是致富的驱动,更有一种将传统制茶工艺继承下来的迫切感。

吸引外力,融合创新

钟情安红的,不只有本地坚守者,还有外来投资客。

马金华生于红茶之乡福鼎,16岁开始做茶,已有20多年,曾任福建福鼎市白琳功夫红茶茶厂首任厂长,创下年销售1.8亿元的佳绩。2010年,他慕名安化黑茶而来,在接触安红后转意,决心开辟这片蓝海。他融合闽红与安红的制茶工艺,借用原有的营销网络,将安红推向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现在,他已将产业全部转移到安化。近期,他还将再开辟3800亩新的茶园基地,为未来全面振兴安红、抢占产业龙头打下基础。

谈到“改旗易帜”,孙建兵也是其中之一。2010年,原本办黑茶厂的他,在收购原料时发现,烟溪不但茶叶品质好,还拥有历史辉煌的安红。看准商机,孙建兵将黑茶事业交由亲戚打理,自己则专心于安红。几年间,因对安红有信心,他做的一直是前期工作:先是找到百年前“宝盛公红茶庄”老字号的传人,后来跑遍柘溪库区周边十多个乡镇寻找满意山头。目前,他正在烟溪镇通溪村的荒山上开垦生态复合茶园。“一定要用好原料来生产安红精品。”

如今,从安化黑茶掘得第一桶金的道然茶业,也在积极布局安红,两年前就注册了红茶商标,接下来还将策划一系列的宣传推广。

与坚守者相比,外来投资客先天不具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就将重心放在基地建设上,更注重产品的融合创新和营销渠道的构建。

政府搭台,唱响名声

观安红有星火燎原之势,安化县烟溪镇政府也搭台唱戏,助力推进,着力打造“中国红茶名镇”。

据悉,自安化县实施“3+2”发展战略以来,烟溪镇抓住自身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红茶金奖产品原产地这一优势,不断培育优质茶园基地,大力扶植红茶企业,使红茶成为烟溪的主导产业,引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烟溪镇党委书记夏跃平说,烟溪红茶生产一直未中断,生产技术得到了完整传承。为振兴安红,镇政府先后成立了茶叶办和红茶协会,去年组织镇政协和人大调研献策。此外,烟溪镇还大力支持茶园发展。去年10月至今,该镇新建茶园基地1万亩,鲜叶产能大大提高,境内茶园已达到2.8万亩,年产鲜叶1000多吨。

与此同时,烟溪镇政府投入120万元,支持红茶宣传,在四川、北京、广东、湖南的县道、省道,设置宣传牌450多块。今年,第三届黑茶文化节在安化举办期间,镇政府还请来中央、省级媒体专题报道安化红茶。

其实,早在三年前,副市长谢寿保在任安化县县委书记时,就已发出口号振兴安红。益阳市茶叶协会会长李稳石也曾专程赶到安化县烟溪镇亲制红茶。

不久后,安化县政府注册了“安红”商标。去年,安化县政府又协助湖南卫视拍摄《让湖红红起来》专题片。(记者 杨玉菡 蔡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