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队
老长沙一组元宵舞狮班子,至少需六人以上,两人舞狮,一个赞唱,另需三四人敲锣打鼓。长沙狮舞俗称“拱讨米狮子”,并非嬉春贺节的纯义务娱乐,而是要借舞狮讨点钱米。
舞狮队获得允许,进入主家大门时,领着狮子进来的赞唱者颂唱词,“狮子”跟着这种赞唱做出种种绘声绘色的表演。“长沙狮”能爬上叠起的六层方桌“登高衔彩球”,一跃而下,丝毫不亚于港片中“黄飞鸿”的表现。
长沙元宵狮舞唱词,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歌词,全凭赞唱人员随口应对,但得洗口,以免以不祥语句触犯禁忌。聪明的主人听闻此类赞词,定会故意不予红包,挽留狮子,多拱多耍多出吉语。
呷元宵坨
元宵节,长沙家家户户非常流行吃元宵坨,平时它的叫法为糯米汤圆。长沙元宵坨,在晚清民国时期,以青石桥(今解放路)的三吉斋,与玉泉街口的柳德芳所做最为著名,但八角亭九如斋所做的汤圆,后来居上,其生意早已超过前两者。
旧时长沙最好的元宵坨,制作时有两大秘诀,一是磨出糍糯的米浆后,先用少量榨干水的米粉,做成三个薄饼入蒸笼蒸熟,再将这三个熟薄饼掺入所有米粉中,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坨,更柔软更显筋道。二是元宵糖馅,一定要加入切碎的香元条或乔饼,捣碎芝麻,与白糖、玫瑰糖及面粉拌匀,再掺入凉水调制,做到在手中可捏成团,放下即散的程度,再入馅,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坨馅心,吃到口里即会有满唇芳馥且有甜得流沙的舒适口感。
舞龙
元宵节的老长沙舞龙,颇有特色,屡屡被赞为全国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市郊两条“被认为是中国最威武和最具地方特色的龙”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表演,一时轰动全国。
旧时长沙的元宵节晚上,城内锣鼓鞭炮声,震破人们耳鼓,这天晚上的龙灯,命为神龙收水,本市各庙都于该晚一致出动到处舞龙,一直要闹到东方发白,方告休息。
老长沙人玩龙灯,多变化,精技巧,明穿插,重艺术,尚团结,讲协同,静似花团锦簇,动如豪气凌云。
赏灯
民国时期,老长沙也有各类元宵灯会颇受好评,如湖南孤儿院鸟兽花灯灯会,最为雅致;此外,长沙下江商帮在坡子街举行的十美图灯会,湖北帮在鱼塘街举办的彩龙船灯会等,均赏心悦目。
当年湖南孤儿院(原址在今五一大道省政府二院)每到元宵即制备各类彩灯,庆贺元宵,表达对慈善家的谢意。彩灯专取“百兽率舞”名义,展出有麒麟、狮、象、驼、熊、狐猫、犀牛、河马、花条马、羚羊、花鹿、袋鼠等各色彩灯,同时在灯笼上制作各类雅致灯谜。还组织孤儿们手持“大慈善家”四字灯牌,随后由活泼的孤儿学生各持狮、兔、马、牛、羊、猪、犬、猴、虾子、老虎等花灯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以活跃灯会气氛。
老长沙人闹元宵,除了龙灯和狮子引发人们的狂热外,民国初年,随北洋军阀汤芗铭和张敬尧督湘,北方军队涌入长沙。长沙元宵节,迅即融入渔翁戏蚌、划旱龙船等元宵民间娱乐新方式。
渔翁戏蚌
渔翁戏蚌,老长沙俗称蚌壳灯,在老长沙元宵最显热闹,该娱乐是以美丽的女子,装扮成蚌壳精,而由装扮成渔翁的男子去捕捉蚌壳内的女子。在上世纪20年代,长沙城相对和平,每年元宵节,在长沙最热闹的街道,即会出现一队队“蚌壳队”,除渔翁戏蚌外,又有彩龙船(即旱龙船)、大肚婆娘观灯、老汉推车等项。过街市时,花炮齐燃,满街扰攘,大有歌舞升平气象。这活动项目被道学家们认为“具一定挑逗性”,何键主湘时期,曾严加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