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晚报3月2日报道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房是与家并行的概念,有房亦有家,安居方能乐业。
随着常德居民的经济收入日渐丰厚,人们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全市170万家庭户均房屋3.3间,人均住房1.05间,人均住房面积39.44平方米,相比2000年“五普”户均2.63间、人均29.03平方米有大幅提高。居住面积在增加的同时,人们在居住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常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为3189.03元,同比增长了7.52%,人均居住类消费占消费性总支出的18.84%;农村居民人均为2256元,同比增长了13.61%,人均居住类消费占消费性总支出的22.27%。
改善居住环境,成为众多市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或许,很多人都有过更换房屋的经历,但对所拥有的第一套房,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2月28日是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第一套房的故事。
老周:第一套房是3户人家一起住
老周今年52岁,是一位大学教授,他有第一套房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准确地说这套房应该是我老婆的,那是她们单位分的福利房。我在1990年才从外地调回来。”老周的爱人是另外一所高校的教师,“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单元房,分给我们的这套大约有70平方米。”老周说,在他们家搬进去之前,这套房里已经住了两户人家。“大伙在一起住了差不多3年,到了1993年,另外两户陆陆续续搬出去了,我们家才算独自住了那套房。”老周说,他的儿子也是在这套房子里出生的。
另外两家人搬走后,老周一家又在这里住了十多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套房子才正式成为老周家的房。“我们家在这里住了16年,儿子长大了,我们又重新买了套150平方米的房。”老周说,新买的房子因为是套二手房,不能按揭,夫妻俩咬着牙一次性把购房款付清了。
这套房老周一家三口一直住到现在,这期间老周把以前住的那套老房租给了别人。到了2010年夫妻俩又买了套房,“这套房是按揭买的,也是150平方米左右,但是这套房我们不打算自住,准备留着给儿子娶媳妇用。”
李来:夫妻俩一齐买的第一套房
李来是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她的第一套房是她跟爱人两人凑钱买的,“那是在2006年,有138平方米,价格大概是2100元/平方米,这价格在当时算是贵的。”
李来今年36岁,2001年参加工作。“在买房子之前,我一直住在单位提供的员工宿舍里,到了2008年前后才搬进新房子。”李来说,这套房是一次性付款,“那时候,我们参加工作没多久,这些钱都是我们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还找别人借了不少。”尽管如此,李来说有了这套房子还是很开心,毕竟这是自己的第一套房。
现在李来住在这套房里已经有6年多,因为是新区,她家周围还有些冷清。这些年,城市发展快,周围兴建起了不少楼盘,李来又动了心思,“我和我爱人想再换套稍大一点的房子。”从去年下半年起,李来看了不少楼盘,但一直没出手,“太贵了,还是先看看吧。”
徐斌:父母帮忙买了第一套房
徐斌是我市某国有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2009年参加工作,2011年买了第一套房,“这套房是我父母帮忙买的,我自己也出了一部分钱。”
徐斌的老家在郊区,他在市城区没有房子。单位考虑到这些年轻员工的现实困难,便给所有家不在城区的员工安排了一间过渡房,“不收房租,只收水电费。”徐斌说,单位提供的过渡房环境不错,但终归是单位的房子,不属于自己。于是在2010年,他便有了自己买套房的念头。“之后看了不少楼盘,但毕竟需要一大笔钱,所以就只是看了看。”徐斌说,激发他立马下手的是2011年春节期间,常德的房价从每平方米3000元涨到了4000元,“就过了一个春节,房价就涨了不少,我怕房价再涨,就赶紧下手了。”尽管如此,在徐斌看来他还是有些亏,因为他买的那套房,在2011年前,只需要3000多元/平方米,而他买时,已经涨到了4100元/平方米,“我工作只有一两年,哪来那么多钱,差不多都是父母帮忙出的。”
现如今,徐斌的房子早已交了房,但是他依然住在单位的过渡房里,他说房子还没装修,“我准备当婚房用。”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创始于2003年,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指定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为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据介绍,设立此节就是为了推动各国政府和社会进一步重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并通过开展种种活动,为社会解决一些问题。常德晚报记者 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