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浏阳:新年不见耍龙灯 传统习俗何去何从
2015-03-02 14:44:54
  
红网

新春龙灯遇冷,只怕以后这样的场面难再见到。浏阳网网友 老锣

(新春龙灯遇冷,只怕以后这样的场面难再见到。浏阳网网友 老锣)

红网浏阳站2月28日讯(分站记者 张玲)27日上午十点半,浏阳市民凌先生在微信圈发言:今年城区的街头有些安静,好几天都没有看到耍龙灯的……

与凌先生的感慨相应的是,浏阳城区今年唯一一支大型龙灯队——集里街道城隍庙龙灯队,一上午也只跑了三个点。

“很多单位企业都不接待龙灯,只怕明年我们也要搞不成器了。”集里街道城隍庙龙灯队的商演接洽人李世成叹了口气。

龙灯队春节商演遇寒流

上午十一点,北正北路,一个商铺前。集里街道城隍庙龙灯队队员穿着黄衣裳,举着红金龙,在鞭炮声中热热闹闹挥舞了一阵。双龙的花样百出,吸引了不少路人观看。

初九的天气很是清冷,且一直淅淅沥沥下着雨,舞龙队成员早已淋湿,连举着的旗子也湿漉漉黏在旗杆上。但与队员们身体的冷相比,今年的形势让大家的心更冷。

记者随队伍跑了两个点,只见路过的机关单位,一律挂牌——“舞龙舞狮,恕不接待”。

荷花人林德初、关口人彭春华、集里人李世成,在场外碰头,他们三人是这支龙灯队跑外场的负责人,事先对接企业、单位。如果统筹工作做得好,一支队伍一天能跑十五六个点。当然,这是往年,不然这三人也不会碰到一起来。

“我们往年可都是竞争对手!”林德初苦笑起来。

城区以往各辖区均有固定、独立的龙灯队,正月里也曾相互较量,比拼业绩。但今年“跑外场”的几乎联系不到点,不少企业也婉拒了龙灯。各个负责人一商量,不如抱团取暖,共享资源,一起加入了“集里街道城隍庙龙灯队”这支“合成队伍”。

“合成队伍”除了跑外场的、舞龙灯的,还有司机、厨师、锣鼓班共六十多人。李世成说,队伍跑一天的开支是一万多元,今年初八“出龙”,但一天只跑了五六个点,这样入不敷出,队伍很难坚持到正月十五。

令人纠结的传统习俗

春节下雨、城区堵车、爆竹扰民、红包大小等等都困扰着春节龙灯,而更大的挑战还在于“恕不接待”。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省市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出台后,节俭办会、过节成主流,浏阳各单位、部门陆续张贴告示,谢绝龙灯闹春。因经济疲软,今年各企业也陆续有了谢绝之意。

李世成粗略统计了一下,今年龙灯队的业绩是往年的一半,也就是说,队伍要是发不出工资,明年也许就组不成了。

“队员们累一天,也就一百多元工资,我们真的不图挣多少钱。”林德初难掩惆怅,他对龙队最大的感情是十年前,他爱好打牌,朋友拉他进入了龙灯队,从此有了精神寄托,年年也有了新期盼。

队伍中,68岁邹祖兴和68岁黎升平,不顾年迈,跟着舞龙一边淋雨一边敲锣打鼓。两人说,图的就是传承这份快乐。

城区龙灯遇冷,乡镇也一样。溪江女子舞龙队负责人晏良文表示,往年她们是两条龙,今年缩减了一条,“纯粹是放不下传统文艺,热闹热闹。”

市民凌先生在微信中也很是纠结:“往年有龙(灯)的时候感觉吵,今年没有了,又感觉挺失落的。龙灯都没有了,还怎么有年味呢?”

一位业内人士看得分明:“形势这样下去,多半只会剩两种形式的舞龙,一种是庙会形式的,队员是热心不计较酬劳的人;一种是开业凑兴的,队员是专业舞龙多才多艺的。要么回归传统,要么商业打造,也许这就是传统舞龙的新挑战。”

新闻焦点

传统龙灯为何会遇冷?

市民王小姐的额头有一块小印记,是小时候追着看龙灯被丢出来的鞭炮炸伤的,这块伤疤成了她对传统春节舞龙的最大回忆。

当年的舞龙热闹异常,簇拥着人山人海,大家都拿着鞭炮往龙身上扔,场面宏大。但如今,这些场面也和疤痕一样慢慢淡去了。

“传统龙遇冷是自然法则”

市民付强认为,传统舞龙遇冷,其实就是自然的淘汰法则。“民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去,在于人们需要它,如果人们不需要它了,它自然就会慢慢被淘汰。”

市民王小姐对此也有共鸣。“我们每年都说年味淡了,但真正把过去的过年方式拿到现在来用,真的还适合吗?”

对于当年舞龙的热闹,王小姐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在变化,娱乐方式已经蓬勃发展,传统舞龙遇冷再正常不过,“不仅传统舞龙,很多传统都会慢慢消失。”

“我觉得如今很多舞龙都变味了。”市民邹女士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春节期间,有些人就是为了挣钱,临时凑的一支队伍,根本谈不上迎春送福,仅仅是转两圈就走,在讨要红包时却没完没了。

“政令让传统文化面临洗牌”

舞龙好手邓先生认为,不可否认传统舞龙在慢慢消失,但政令对民俗的影响更大,“近年为了节俭过节,各单位闭门谢客,这实际是加速了传统舞龙的消亡。”

记者在城区了解到,在新的形势下,街道舞龙队几乎都已经解散。

一个街道办文化站站长认为,政令对民俗的影响也要正确看待。“往年春节期间,确实有一部分的舞龙队伍忽略文化,只重盈利,对红包该打多少都有要求,导致各单位攀比炒作,这股不正之风应该刹住。但站在文化角度来看,我建议厉行节俭之余,还是应该给予真正的传统文化一些支持。”

一位社区书记认为,作为基层组织工作者,一方面绝对支持厉行节俭,一方面却又看到了传统文化队伍的举步难行,“冷冰冰地拒绝,是走了极端,也让春节没有了热闹欢庆的氛围。只要不铺张浪费,舞龙民俗还是应该传承的。”

新闻点评

传统舞龙是种文化应该留住它

“传统舞龙是种文化,当然应该倡导留住它。”市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刘正初如是认为。

刘正初曾研究过浏阳龙灯历史。最初,“龙灯”是由各个庙宇组建的,旨在送福;新中国建立后,“龙灯”成为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队伍,旨在团结企业,活跃文化;随着企业改制,各街道办事处又抓起了“龙灯”组建,旨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如今,因为“不接龙、不打爆竹、不封红包”的公告,街道放手,“龙灯”再次面临重新组合。

“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息息相关,是紧密挂钩的。”刘正初说,正如舞龙和鞭炮不可分割,一个以烟花鞭炮为支柱产业的浏阳,春节所有单位都不打爆竹、不接龙,这不仅对文化起了影响,对传统花炮产业的影响也不小。

刘正初认为,春节期间,各企业还是可以接龙(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舞龙是一种吉祥的民俗,有驱邪、接福的寓意),能够振奋精神,凝聚人心。

“同时我认为,厉行节俭是必须的,但单位是否考虑可以接一两条龙,这是对文化和经济行业的支持,亦是跟市民的良好互动。”刘正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