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2月25日讯 板桥流水淌古韵,文化花开美山村。
拜寿星,唱村歌,赏花灯戏……2月23日,羊年正月初五,岳阳县公田镇板桥村寿星园里,来自岳阳市区、临湘等地的200多名客人,共享“牛马归栏同过年”那原汁原味的“年味”,其乐融融。82岁的村民陈胜初很自豪:“我们的祖先,在唐朝时就是这样过的呢!”
深藏大云山下、地处偏僻的板桥村,如今因文化而显得鲜活。
“我们响应党的号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家里藏书过万册、扎根基层25年的村支书陈晖昆,谈起文化兴村滔滔不绝。他记得,1995年刚上任,陪市文化联村干部李辉模等作调查,发现村庄的千年古树、石桥和根植民间的寿星文化、红色文化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对“文化兴村”上了心。
选准了路,就一步步走好。20年来,陈晖昆到处“化缘”,在村民中“游说”,也得到了支持。他回忆说:“当时没有起步资金,村民林国清是老党员,把自己捡垃圾积攒的600多元无偿捐出,第一个力挺文化兴村。村民陈石泉、吴兴佳、陈六三等,各自拿出2000元。”
“听说要修村志,102岁的婆婆何良贞,93岁的林国清,这些识字不多的老人,亲自口述历史,一部《板桥村志》以史料形式,再现了村庄600年历史。《板桥新韵》、《牛马归栏同过年》相继问世。”
村主任吴兴佳补充说:“为了扩大寿星文化的影响,村里要修整‘寿星驿’和文化馆,可土地都分到了个人。村民陈功名、陈阶春、陈秋明、陈中为自觉捐出了土地,12亩核心景区,没花一分钱征地款。” 2014年2月,“翰林隐士和独奶夫人传说”获评岳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板桥村的文化兴村渐成气候:拥有“牛马归栏同过年”等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3本民俗文化读本及3首村歌。
来到村口的寿星文化馆,刚做新娘的林琼,带着新婚的丈夫,他们蜜月度假的第一站来拜寿星。林琼说:“我盼望‘翰林隐士和独奶夫人’这两位前辈,给我们带来美满幸福。”老人陈立如要过70岁生日,正和外孙女来接“寿神”回家看戏,他说:“我们村里长寿的人多,都因有寿神保佑。”
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该村的“牛马归栏同过年”。吃团年饭,玩龙舞狮,演花灯戏,先把牛牵到村头祠堂前,用最古老的仪式祭拜。岳阳市志办原副主任许凤湘感慨:“在希望的田野上,板桥村 “种”出了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