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株洲天元区3年投5190万兴修水利
2015-02-10 10:49:19
  
红网

株洲日报2月10日讯  一辈子和农田打交道的周敬禹这下心里踏实了:即使遇上像2013年这样的大旱,自己种的10亩水稻,也不必再担心绝收了。

周敬禹,一位来自天元区雷打石镇龙泉村的农民。之前,村里不但没有大型水利,就连简单的小山塘,也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只能靠天吃饭。”说起以前,周敬禹很是无奈。

改变缘自去年9月。全国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名单公布,天元区名列其中。该项目选址雷打石、三门2个镇42个村,计划3年投资5190万元,将整治排灌渠道198.79公里、渠系建筑物1974处、塘坝320处、泵站65处,高效节水灌溉3078亩。

“去冬以来,村里对12口山塘和1.96公里渠道进行了硬化清淤,等所有项目完工后,村里1300亩农田可旱涝保收。”尽管还仅仅是小农水项目实施的第一个年头,龙泉村村支书郭伟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农田变身“小而美”

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当前,天元区纯农村面积达283.6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6.6%,成为了实际上的农业大区。同时,由于该区处于湘江堤防保护范围内,又兼着排涝的功能,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入选小农水重点县以后,我们每年将投入173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疏通农田‘毛细血管’。”天元区水利局副局长刘文娟告诉记者,山塘年久失修、末级渠系不畅通,干旱时农民只能望水兴叹。实施小农水项目,可以将农田灌溉连成一个系统,不留干旱死角。

2月4日,记者在雷打石镇龙泉村一处田垄看到,周敬禹和村民正在搭好模板的沟渠边浇筑水泥,上游一口骨干山塘掏尽的淤泥堆在岸边,堤岸土坡已被混凝土代替,昔日杂草丛生的小水利设施,如今变得“小而美”。

“地势较高处的田块去年抛荒了,今年要重新种上水稻。”劳作中的周敬禹,已经有了来年的打算。

去冬以来,天元区小农水项目(第一年)惠及12个村,共整修山塘93口,衬砌渠道81条,改造排涝沟道9条,新建渠系建筑物505处,重建、改建泵站11处,目前各项工程进度达80%。

以奖代补,撬动民资250万元

三门镇响水村的胡家塘,是村里的骨干山塘,因为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不足。村民盼着早日修复,却一直为资金发愁。

但好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村民耳朵里。去年,天元区为了充分调动各镇、村及群众对水利设施投入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乡镇统筹的方针,制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村民自筹资金建水利设施,可享受50%的补助资金。

好政策描绘了一幅美好愿景。村支两委摸清水利设施的底子以后,共筹集资金30.18万元,对12口山塘和1个机台进行全面提质。这其中,村民自筹资金达14.58万元。

清淤、扩容、被覆,民间资金蜂拥进入,昔日无人问津的“公家设施”,成了全民参战的共同事业。

“去冬今春,天元区‘以奖代补’项目共完成178处,其中山塘112口、渠道56条、机台7个、河坝2处、闸门1处,撬动农民投资超过250万元。”天元区水利局副局长周四清说。(记者 王军 通讯员 刘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