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三百年,金汤桥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风吹日晒里,它还能支撑多久?图/记者张玲
浏阳日报2月9日报道 2月7日,洞阳镇长东村黎家组。据村民说,这里有一座古桥,名曰“金汤桥”。
古桥独处在田地中,横跨在一条小河上。
时光回溯,三百多年前,这里是条兵马大道,能看到大批肩挑背驮的商队、三五成群的旅人间歇前进,长亭、短亭、驿站……哒哒的马蹄声,打招呼的吆喝声。
流水潺潺,岁月无声,“金汤桥”在记录。
青石碑还原古桥三百年历史
脚下是田埂小路,踏之松软,眼前是田野相连,一片绿色。从黎家组汤跃进家再迂回一百多米,一座石拱桥映入眼中。
古桥横跨小河,无墩,长约十米,宽约二米半,高约三米,内拱径长约三米。桥身为大块红石垒砌而成,严丝合缝,古拙厚重;桥面铺青石板。石桥在当地很多年,但很少有人了解它,为了考证这座石桥的历史,村民汤黄忠发动一家人全心投入,追根溯源。
汤黄忠的父亲,76岁的汤季祥表示,他能记起自己八九岁时见过桥碑,密密麻麻刻着很多名字,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这块碑被挖走,不知放在哪里供人行走。好在经过多番寻找,汤家终于在一里多外的地方找到这块碑。
记者在他家看到了这座石碑。碑为青石,长约一米三,宽半米,厚三寸,重两三百斤,三个大男人方能勉强翻动。石碑上能清楚看到“金汤桥”三个字。
“这座桥碑,我也有印象。”86岁村民汤福海也记得,这座碑曾矗立在石桥旁边。
“找到这座碑后,我们就基本能确认它的历史了。”汤黄忠说。
古桥名叫“金汤桥”。翻阅同治《浏阳县志》,卷四《营建·桥·县北桥》有记录:“金汤桥,在洞阳檀山段,距县五十五里,汤姓建。”同时,根据石碑上模糊的落款“康熙”二字,查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以最后一年计之,已距今二百九十三年,就是说这碑与桥约有三百年历史。
【金汤桥】见证兵马大道荣衰
有着约三百年历史的金汤桥,拥有怎样的辉煌过往?
《洞阳镇志》显示,洞阳镇位于浏北中心腹地,扼东西要冲,乃浏阳至长沙通衢之地。自古以来,浏阳通往长沙的兵马大道就途经洞阳,明初至清朝年间,兵马大道途中设急递铺(古代邮驿组织),在浏阳十四个铺中,洞阳就有洞阳铺(今东园社区)、枫浆铺(今南园社区)。在清末《浏阳乡土志》卷九《区域·北乡七大团建置表》中,金汤桥、枫浆桥也因其属“省城要道”而被记录在案。
“那时洞阳就是个大集会,很繁荣。”汤季祥表示,这条兵马大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于清道光年间方才完全建成,它从浏阳县城出,经盘龙岭、蕉溪岭、蕉溪市、洞阳市、永安市至长沙境内,是浏阳县城通往长沙府的唯一兵马大道。官道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车如流水,昼夜不息,沿途各村庄中散布着无数的客栈,古旧的凉亭、桥屋……
“其实我们六七十年代还在走这条道、这座桥。”村民汤跃进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洞阳修了几条路,才改变了古桥这一“必经之道”的格局。如今隔古桥不远处,就是长浏高速公路。
让村民心忧的是,古桥所在处每年都会涨水,桥面有时泡在水里数米深。古桥的侧翼已渐坍塌,土石零乱,不复修整。“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真担心它要塌了。”
昨日,记者联系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任新民表示,村民能够挖掘、发现古桥历史,对保护古迹非常重要,“金汤桥”在县志有记载,至少标明它是清代古桥。文物局将会前往当地核实,如经鉴定该桥保存完整,价值特殊,可为之申请“文物保护单位”。(浏阳日报记者张玲通讯员汤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