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祁剧:全国第二大剧种风光不再的落寞
2015-02-04 11:03:27
  
红网

编者按 

“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这句话时常听着长辈们挂在嘴边。所谓“唱不过祁阳”,说的就是比京剧等各剧种发祥还早的祁剧。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祁剧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在浮萍世事中寻找发展?近日,本报记者来到祁阳,与剧团团长肖红卫、祁剧传人付华皮,聊起他们在祁剧团的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永州日报2月4日报道 1月16日,记者跟随祁剧传承人付华皮等来到祁阳师范大礼堂内,简易舞台上,随着付华皮手中的一根木棍敲响,“哒哒哒...”只见一群十二三岁孩子们正腿、串翻身、前空翻等一列十八般武艺陆续登场,这是首届祁剧班43名学员在祁阳师范、祁剧团和多位专家名角经过四年的精细培养,终有所成的一个场景。

“可别小看了这木棍敲打声,台上所有的表演都得听它的。”随行的祁阳文广新局班子成员郑安顺对记者说。在他的指点下记者也从门外汉通过这“魔棍”的敲打声,领悟出这一经典戏曲的门道。

风光不再的落寞

祁剧不是“小剧种”,其历史比京剧更为悠久,是全国第二大剧种。风云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对祁剧,当地的老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祁剧团团长肖红卫说:“祁阳自古尚歌舞,在祁阳一带,民歌小调极为丰富,宋代诗人晏殊曾说祁阳‘俗尚弦歌’,我们永州人也常言:‘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

曾令梅兰芳发出感慨“祁阳弟子满天下”、郭沫若称为“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 的祁剧,如今却少有人知,祁剧的厚重亦无法掩饰风光不再的落寞……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情感交流、宣泄方式已得到转变,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传媒工具已以其绝对优势取代了传统宣泄情感形式,曾经以农耕文化,祭祀为主的舞台戏剧已逐步失去了自身的发展土壤,祁剧也与中国其他剧种一样,逐步退出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舞台。

“祁剧近乎衰落,陷入恶性循环。”肖卫红说,“传统剧目丧失严重,新剧创作举步维艰,过去的上千曲牌,已有近200个剧目失传。祁剧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加上老艺人的逐渐病逝,传统艺术无法继承,高、昆腔剧目也已失传,很多绝技现已无人能演......”祁剧传人付华皮老人面对记者,不无迷茫地说:“湖南现有的祁剧演出团体中,大多已名存实亡,尚能正常演出的仅剩两三个。祁剧处境日益艰难,面临了失传的危险。”

“因为祁剧的衰落,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遗产,它的消亡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我们有责任让它长存于世。”郑安顺说。

把掌声喝彩迎回来

“祁剧再不创新,消亡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如何让具有500年悠久历史的祁剧再现‘祁阳弟子遍天下’的辉煌,就成了当代湖湘人民的祁剧梦。”付华皮老人感叹道。

近年,祁阳县委、县政府为抢救传承发展祁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成立了祁剧发展基金,县财政由原来每年拨给县祁剧团31万元运转经费增加到了83万元,并拨专款用于装配流动舞台演出车和更新设备。为让祁剧增添新的异彩,还启动了祁剧人才培养工程,先后鼓励县祁剧团破例接收艺校毕业生15人,又经多方努力,由舞台经验丰富的祁剧传承人付华皮老人跟班专业指导在祁阳师范的首届祁剧班学员,学完4年后这些学员将被择优录取为剧团演员。目前,首届祁剧班已成功举办了毕业汇报演出,学员们已能顶班演出,演职队伍进一步得到优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适应农村观众“口味”,祁剧团一改“大舞台”、“大部队”、“大型戏”为“小舞台”、“小分队”、“小型折子戏”,每年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200场次以上,这也是为了传承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的需要,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特别是去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欢乐潇湘”活动,让祁剧重返城市舞台,将新排祁剧节目送出去,把掌声喝彩迎回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将祁剧焕发出新的活力,还需各方继续努力……(记者 李丽 李军平 田人 通讯员 毛激流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