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2月1日讯 1月30日上午,洞庭湖岸,寒风瑟瑟。环保志愿者方检军、胡云辉等5人拿着铁锹,在岳阳林政码头对面近4米高的护岸石墙上,冒险将周边居民随意丢弃的成堆垃圾费力地一锹锹掀至地面,然后清理成堆,淋上柴油点火焚烧。这项令他们感到十分沮丧的清理工作已义务开展十多年。“我们千方百计将洞庭湖船舶上的废油及生活垃圾一桶桶、一车车地运上坡,而水岸沿线生产生活垃圾却被肆无忌惮随意丢弃,感觉辛勤的付出毫无意义却又不太甘心!”方检军等人愁眉紧锁。湖岸沿线垃圾遍野,涨水时冲到湖里势必影响生态环境,而这种现象已“蔚然成风”,缘何没有部门实施监管?方检军、胡云辉等民间环保人士对此百思不解。
垃圾随意丢弃 脏乱不堪入目
面对洞庭湖沿岸生产生活垃圾遍野,从事环保工作十多年的方检军和胡云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反复思考后,他们决定借助《长江信息报》对此进行披露,希望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开展专项清理,让洞庭湖沿岸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渔都
1月30日上午9时许,记者从洞庭北路下坡,穿过碎石遍地、垃圾遍野的泥泞草地来到岳阳林政码头岸边。“你看这些树上和护岸石墙上,到处都是丢弃的垃圾。”手握铁锹,气喘吁吁的方检军等人指着护岸石墙,忧心忡忡。顺着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几栋房屋下的树枝上挂满了塑料袋、丝带、衣物等生活垃圾,护岸石墙上的中部被丢落下的包包、桶子、鞋子、枕头等垃圾堆成像沙丘。“这都是附近居民和办公单位随意丢弃的,已清理焚烧过好几次了,如今又有这么多。”方检军气恼地告诉记者,前不久搞卫生检查时,有关部门对这些垃圾进行了清理,不然这种乱象会更加严重。
胡云辉处理垃圾
方检军是岳阳县人,和沅江籍的胡云辉从2006年开始,在洞庭大桥至月山一带从事湖上船舶废油收集。2012年注册了“岳阳县鸿发残油垃圾接收有限公司”。除回收废油外,还对船舶上的生活垃圾进行有偿服务。“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拖一车生活垃圾运至桥西垃圾处理站,实际上洞庭湖船舶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至少有20吨。”尽管经常从湖里往岸上运垃圾,但是湖岸边每天仍有大量生产生活垃圾被丢弃,这让方检军等人感觉是在做无用功。“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必须将湖上和水岸边的垃圾进行同步清理。”而湖岸边的生产生活垃圾却常年无人监管,导致随意丢弃垃圾的陋习已成常态。在几处沿岸居民生活区和办公场所,记者看见建有垃圾池,也设置了垃圾桶,但一些单位和居民,为图省事,直接将垃圾从楼上抛至河岸。“这些人环保和公德意识极差。”
湖岸乱丢垃圾 乱象比比皆是
“除了海事码头沿岸,其它地方都是这样,不信你跟着我们去调查。”10时许,记者在方检军的带领下,从林政码头至渔都沿线进行调查。在北门造船厂 、二码头、 三码头、 四码头等沿线,工业及生活产生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生产污水还沿着土沟流向了洞庭湖,草丛中到处都是塑料袋。在造船码头边,废弃的皮带等工业废品半埋在土壤里,其景简直不堪入目。在寻走观察过程中,不时看到一些船厂职工从宿舍将一桶桶生活垃圾肆无忌惮地倒在附近的石阶下。渔都码头沿线,所见所闻更是让人为之震撼。干涸的湖岸上,停着许多船舶,而在船的周围,遍地丢弃的生活垃圾,一阵寒风吹来带着刺鼻的气味。“你看,这些鱼的内脏就随意丢在这里。”方检军指着一堆发臭的鱼头、鱼肠、鱼鳞说,涨水后这些垃圾都会被带到湖里。在渔都码头一处坡岸边,一只垃圾桶里堆满了脏物,在附近的坡下地面散落着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有时候也有人来拖走垃圾桶内的垃圾。”见记者拍照,生活在附近的一位男子说。
街河口
14时许,方检军和记者一行来到街河口湖岸,脏乱场景再次跃入眼底。“有人将垃圾堆在坑里,然后在附近取土将它掩盖。”胡云辉曾看见有人用挖掘机在湖岸边挖坑填埋垃圾。继续前行,不时看到有用砾石围成圈,焚烧垃圾后留下的痕迹。方检军告诉记者,若不是前不久集中焚烧了一批,这一带简直看不得。来到一处景点的墙檐下,墙上遗留的一片黑乎乎的烟迹引起了记者的疑惑。“这是焚烧垃圾留下的痕迹,前一段时间,堆积在这里的垃圾怕有一米高。”胡云辉将手放在胸前笔划。再往前几百米,两处石墙交汇的角落里,堆放的生活垃圾就像小山丘。沿线一路过去,放在一起的有袋装垃圾,还有窝蜂煤。“在这些风光地带,也存在不堪入目的脏乱现象,真是让人无法想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乱丢垃圾不会受到处罚。”对于沿岸垃圾遍野的形成原因,方检军等归纳为居民生活垃圾、船舶生活垃圾和湘资沅澧漂浮过来的垃圾。多少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致使这种现象习以为常。
方检军指着垃圾连连摇头
洞庭沿岸垃圾遍野,不堪入目。这些现象无疑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城市的形象。岸上,因为各级环卫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城市的每一条街巷可谓“一尘不染”,但在洞庭湖水岸却一片狼藉,且长期处于监管失控的状态。这些地段应该由哪个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洞庭湖沿岸何时才能成为绿色家园?记者将推出系列深入调查报道。(记者 韩章 实习生 颜君 摄影 杨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