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即将消逝的隆回高平手工编制凉席
2015-01-29 16:02:11
  
红网

002 001_副本

刮篾。

002 008_副本

破篾。

002 012_副本

凉席除外的部分编织品。

邵阳新闻网讯 手工编制的楠竹凉席防暑透气性能,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品,邵阳各地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它的踪迹。高平凉席曾经一度是高平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并列为出口产品。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简约化,生存观念更加现实化,,这项虽以普通的楠竹作原料,却蕴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传统民间技艺正濒临绝迹的境地。

年满四十岁的人都会编织凉席

近日,记者探访了曾盛产凉席的隆回县高平镇黄姓村。这是一个宁静而又祥和的村庄,父老乡亲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美好的生活梦想。

在村里多位老人的一致推荐下,记者来到年过六旬的袁书健老人家中。袁书健从事凉席编织已有40多年,是闻名十里八村的能工巧匠,也是目前村里为数不多全部而熟练掌握精华的老人。谈起编织凉席,好像突然打开了老人家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一时激动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良久,他才手脚麻利地从里屋拿出制作工具。他颤抖的手指点着,边非常自豪地介绍道,“我们这里做席子的历史可以追溯百年”。

凉席具有细润、凉爽、渗汗、透气等特点,一张张小小的凉席,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首首不老的歌谣。如今村里30岁以上的人们,都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家家户户从事凉席编织的盛况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80后的村民罗先生记忆深处有太多的美好回忆:“那时清晨我们都是在大人编织凉席的声音中醒来的,我们这里年满四十岁的人都会编织凉席,也或多或少有几年编织凉席的经历。而小时很多的夜晚都是伴随着老人们出远门卖凉席的故事度过的,这些故事或许是真的,也或许是假的,但那时他们确实有故事”。

凉席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四周环绕的群山、外界连接的不便,给了高平人一个安宁的家乡;而山路的难行,也造就了乡人不畏艰辛、百折不挠、敢闯敢干的脾性。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高平镇地处隆回、新邵和娄底新化三地交界处,偏远而贫穷,而黄姓周边几个村更是落后。好在盛产楠竹,所以家家户户都编织凉席卖,凉席也成了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卖席子,一度成为高平人职业的代称。

山林中的楠竹经过历代心灵手巧的高平人的发掘后,除了编织成凉席外,斗笠、棚帘(晒谷子用的)、凉床、竹椅、篾箩、竹扫把等等,楠竹的功用被开发到了极致,都成了家居必备用品,也为人们换会了盐巴和衣物。

几十年前许多高平人,挑一担竹席,靠着一双脚和两个肩膀远走他乡贩卖,最远的地方到了贵州,近一点的地方也是附近的县市。而怕被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他们选择在夜晚偷偷出发,等天亮时已经在了几十公里以外了。而心灵手巧的篾匠,一把篾刀走天下,顺利走进他乡的千家万户,把手艺也带进了千家万户。没成家的小伙子看上了雇主家的姑娘,结婚生子,或就此安顿了下来,手艺依旧在传承。或带回老家,家乡的乡间小道上从此多了几个操着外乡音的俊俏媳妇。

高平凉席曾列为出口产品

做席者、贩席者,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将竹制品做得越发精致。逐渐地,做席子、卖席子,就成了许多外乡人眼中高平人的主业。而贩卖竹席者,经常是就地展开一床竹席,任人品鉴做工的精良。

集体经济时代,颇负盛名的高平凉席曾列为出口产品、漂洋过海,真正地到了异乡,为外国人的美梦,添上了几分高平乡土的芬香。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商品的大流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麻凉席、竹席、草席、苇席等防暑用品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机器织品经济高效,价格低廉,这对材料要求高、工艺复杂的纯手工织品凉席是一个致命的冲击,手工编织的凉席正面临绝迹的尴尬境地,而在父辈们编织凉席声中长大的年轻人或读书当兵,或出去打工,或做生意,沉下心来做编织凉席的也就少了。

对于曾经靠凉席养家糊口于高平人来说,编织、贩卖凉席也渐渐成为历史。当然,高平现在仍生产精美的竹席。不过,那是工业化生产、商业化营销了,与传统手工艺无关,但其传承的却是高平竹席历史上的美誉。(记者 罗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