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1月29日报道 1月15日,上午。在震耳欲聋的生产车间,全朝武停下手中的金属棍,凑到记者的耳朵边告诉道:“每天只有上午才进行电解锰的后处理,因为采用了自动化处理工艺,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不大,但月工资也有2500元左右,最高的可以到3000多元。”
全朝武是花垣县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解锰生产车间的一名锰产品后处理工。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东矿”,后处理依然是整个生产流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工人们使用行车将吸附一层金属锰片的极板从电解槽里抽出,放入钝化池中进行钝化,然后自动传送到上料位架上,再经过对极板依次进行清洗、烘干和反复弯曲敲打等工序,使锰片从极板上完全脱落。
“东矿”4条年产5万多吨的生产线投产运行以来,一直都是开足马力在生产。全朝武说,在“东矿”,只要你愿意,一年到头都可以有活干,工人收入也就不会少了。
“东矿”的大干快上与一些地区的电解锰企业的“人去楼空”形成鲜明对比。企业生产部长助理滕树娥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实施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东矿”在四年时间里实现了从“整合重组”到“转型升级”的成功跨越,企业提质增效。
目前,“东矿”电解锰年产5.2万吨,产值达6亿多元,上缴利税7000万元。今年春节前后,企业第五条生产线将投产,届时企业年产能将达6.5万吨。
时间回溯到2010年7月,在省、州关于加快企业战略集成的决策部署下,花垣县内8家电解锰企业实现了整合重组。“东矿”的整合重组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寄托了全州涉矿企业整治整合和转型升级的期待。注册资本1.7亿元、拥有39.7平方公里探矿权的“东矿”,迅速跻身全国电解锰行业规模企业之列,成为国内首家锰产业整合的典范。
“目前,电解锰市场走势长期低迷,但我们‘东矿’不仅使现有生产线满负荷生产,而且还在扩大生产,其中的奥秘在于我们能够控制好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滕树娥话语间充满了骄傲。她介绍说,目前电解锰市场价格每吨12000元左右,而东方矿业的生产成本始终控制在9500元左右。
在第四电解车间电解槽边,一块耗能标识牌很显眼,标识牌上记着1月13日车间的生产耗直流电171210度,电解锰产品30吨,算下来平均每吨耗费直流电5707度,这个数字低于最新版《湖南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控制指南(第一批)》中,对新改扩建企业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的单位产品直流电耗6000度的指导标准。
接触电解锰行业20多年的“东矿”安全环保部长张光亮说,目前,一般电解锰生产企业的单位吨耗直流电在6300度左右,东方矿业所采用的节能降耗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在行业内是领先的,仅耗电这一块,较以往的生产工艺,企业全年可以节约用电3000多万度。
“东矿”的转型与升级,效果不仅体现在节能降耗上,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上也有可喜的变化。滕树娥告诉记者,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对电解锰产生的重金属含铬含锰及氨氮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全面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指标,实现全部循环利用、零排放。
“东矿”正蓄势待发,恰如一位诗人所言: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记者 周名猛 特约记者 龙艾青 实习生 周楚怡)
【点赞】痛,并快乐着
经济新常态有没有更通俗的版本?应该有的。
可以打一个比方: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就像跑“百米”短跑,如今增速放缓、追求有效益和质量的增长,则更像跑一场“万米”中长跑。
前者追求速度,后者既追求速度,更追求耐力、节奏、内功。
选手从跑“短跑”改跑“长跑”是一种转型。经济从快速增长朝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同样是一种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跑好“中长跑”。
“东矿”集团转型升级的故事表明:企业发展不可能永远当“短跑”选手,企业发展向“中长跑”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越是市场低迷、经营面临困境之时,越是企业苦练内功、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减省成本、转型突破的最佳档期。一旦行情回暖,做足功课的企业便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东矿”集团的发展态势,就像躁动于母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痛,并快乐着。